腥红苦李出林迟,钗朵盘兼小荔支。
番蒜摘残龙眼熟,满街斜日卖黄藜。
腥红苦李出林迟,钗朵盘兼小荔支。
番蒜摘残龙眼熟,满街斜日卖黄藜。
这首《台湾竹枝词(其十五)》描绘了台湾街头的市井生活景象,通过细腻的笔触展现了当地特有的风土人情。
“腥红苦李出林迟”,开篇以“腥红苦李”点明季节与物候特征,暗示着果实的成熟与收获。这里的“腥红”并非直接描述果实的颜色,而是通过一种特殊的感官体验来表现,可能是指果实表面的某种质感或颜色给人的直观感受,而“苦李”则点明了果实的口感特点,暗示了台湾丰富的水果资源和多样的气候条件。
“钗朵盘兼小荔支”,接着描述了市场上售卖的水果种类之丰富,不仅有“钗朵盘”这样的特指,可能指的是某种形状独特、大小适中的水果,这里巧妙地将水果与女性饰品联系起来,增加了画面的生动性和趣味性;同时,“小荔支”则是对荔枝的一种亲切称呼,进一步丰富了水果种类的多样性。
“番蒜摘残龙眼熟”,“番蒜”在这里可能指的是台湾本地的特色蔬菜或调料,与“龙眼”形成鲜明对比,既体现了台湾农业的多样性和丰富性,也暗示了当地居民对于食材的选择和利用之广。
“满街斜日卖黄藜”,最后一句描绘了黄昏时分,街道上摊贩们忙碌的身影,以及他们售卖的“黄藜”。黄藜是一种常见的野菜,在台湾各地都有种植,其营养价值高且口感独特,是当地饮食文化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这一句不仅展现了台湾街头的热闹景象,也反映了当地人民的生活习惯和对自然的亲近。
整体而言,这首诗通过细腻的观察和生动的描绘,展现了台湾地区丰富的水果资源、多样的农作物以及充满活力的市井生活,是一幅鲜活的台湾风情画卷。
惭愧岩下三株柏,云是咸通岁里植。
翠叶参天绿缛繁,历尽三冬不改色。
南株身大近百围,长直堪为杗与栻。
中株虽小不及寻,二干亭亭似双戟。
北株本大亚南株,五尺分为六干殊。
三物皆含栋梁具,工师未遇空踟蹰。
呜呼杜栎满道区,匠人妄采为薄栌。
脆理腋沉又速朽,何用丹垩涂其肤。
易大最是水中榆,弱质岂堪金露濡。
吾闻豫章之生最难大,七载针萌未骀荡。
千年培植饱风霜,峥嵘直出青云上。
奈何此柏独抱奇,神物护之应有意。
鹳鹄时栖止,狝猿攀其枝。
昏鸦剥啄皮肤皴,蝼蚁出入空柯萎。
古来材大用皆晚,群儿见愠安足嗤。
丛丛绿竹,傍渭临淇。中通外直,露箨风枝。
其人虽往,其竹不移。瞻望考兮,悠悠梦思。
丛丛绿竹,植于中林。中林何有,有书有琴。
硕人所处,十亩其阴。思而不见,梦也是寻。
我思绿竹,于焉游傲。清风未泯,明月来照。
厥林维贤,厥笋维孝。匪竹则梦,中心是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