翾翾暮光萤,烛举竞飞附。
没身烟焰间,至死终不悟。
日月众所瞻,嗟汝不一顾。
虽有向明心,所从良巳误。
喧喧秋后蚊,白日噆我肌。
我虽病无力,扫扑亦易为。
怜汝营一饱,未得死及之。
且复纵遣去,天运自有时。
翾翾暮光萤,烛举竞飞附。
没身烟焰间,至死终不悟。
日月众所瞻,嗟汝不一顾。
虽有向明心,所从良巳误。
喧喧秋后蚊,白日噆我肌。
我虽病无力,扫扑亦易为。
怜汝营一饱,未得死及之。
且复纵遣去,天运自有时。
这首诗名为《二虫吟》,是明代文学家方孝孺所作。诗中通过两种昆虫——暮光中的萤火虫和秋后的蚊子的形象,寓意深刻地探讨了人性与命运的主题。
首句“翾翾暮光萤,烛举竞飞附”描绘了暮色中萤火虫争先恐后飞翔的情景,象征着人们在追求光明与自由时的盲目与执着。接着,“没身烟焰间,至死终不悟”表达了即使身处困境,仍固执于错误选择,直至生命的尽头也不觉醒的悲哀。
“日月众所瞻,嗟汝不一顾”则将目光转向了更为宏大的视角,以太阳和月亮比喻普世的真理与道德,感叹那些迷失自我、忽视普遍价值的人们。接下来的“虽有向明心,所从良巳误”进一步强调了内心的善良与正确的选择之间的矛盾,指出即便内心向往光明,行动却可能背离了正确的道路。
最后,“喧喧秋后蚊,白日噆我肌”将笔触转向了秋后的蚊子,它们在白天吸食人的血液,形象地比喻了那些在社会上作恶多端、危害他人的小人。诗人对这些“蚊子”的同情与无奈,反映了对弱小者处境的关注,同时也暗示了对社会不公的批判。
“我虽病无力,扫扑亦易为”表明了诗人面对邪恶势力的无力感,但同时也表达了通过行动改变现状的决心。“怜汝营一饱,未得死及之”则体现了诗人对无辜受害者的同情,以及对生命脆弱性的感慨。“且复纵遣去,天运自有时”最后以一种超脱的态度收尾,暗示了命运自有其规律,无论善恶终将得到应有的报应。
整首诗以昆虫为载体,寓言式的表达方式,深刻揭示了人性的复杂性与社会现象的多面性,展现了方孝孺对于人生哲理的独到见解和深邃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