徘徊钟山。息驾于层城。徘徊钟山。息驾于层城。
上荫华盖。下采若英。受道王母。遂升紫庭。
逍遥天衢。千载长生。歌以言之。徘徊于层城。
徘徊钟山。息驾于层城。徘徊钟山。息驾于层城。
上荫华盖。下采若英。受道王母。遂升紫庭。
逍遥天衢。千载长生。歌以言之。徘徊于层城。
这首诗出自魏晋时期的文学家嵇康之手,名为《代秋胡歌诗(其七)》。嵇康是“竹林七贤”之一,以其高洁的品格和卓越的文学成就著称。
诗中描绘了主人公在钟山漫步,最终选择在此地驻足休息的情景。钟山作为背景,不仅增添了画面的自然之美,也象征着内心的宁静与超脱。"上荫华盖,下采若英"两句,运用了生动的比喻,将主人公所处环境的美好与高雅展现得淋漓尽致。"华盖"指的是华美的伞盖,这里借指钟山的葱郁与庄严;"若英"则比喻山间繁花似锦,生机勃勃的景象。
接着,诗中的主人公仿佛得到了某种神秘的启示或指引,"受道王母,遂升紫庭",暗示他与仙界有所联系,获得了超凡脱俗的知识或力量,最终得以"逍遥天衢,千载长生"。这不仅是对主人公精神境界的提升,也是对追求自由、超越世俗束缚的一种理想化表达。
整首诗通过细腻的描绘和富有哲理的叙述,展现了嵇康对于自然、超然与永恒的深刻思考,以及对理想生活状态的向往。它不仅是一首描绘自然美景的诗篇,更蕴含了对人生意义的探索与追求,体现了魏晋时期文人独特的审美情趣和哲学思考。
七赴皇都,三经殿试,怎知炼气绵绵。
心猿休歇,意马罢强颠。
燕处申申快意,仗清净、固住灵源。
玄玄处,三光并秀,照耀洞中天。
劝君开觉悟,休驰才俊,听取余言。
有逍遥妙路,无说无传。
决烈一刀两段,绝缘虑、自是通玄。
真功就,留侯的裔,继踵作神仙。
专烧誓状,谨发盟言。遵依国法为先。
但见男儿女子,父母如然。
水除气财酒色,弃荣华、戒断腥膻。
常清静,更谦和恭谨,无党无偏。
布素婪耽度日,饥寒后,须凭展手街前。
不得贪财诳语,诈做高贤。
常怀慎终如始,遇危难、转要心坚。
如退道,愿分身万段,永镇黄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