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29诗句网 欢迎您的访问
当前位置:929诗句网 > 诗词大全 > 《昌上人游京师欲言禅林弊事甫入国门若使之去者昌余里人幼岁留吴东郡遗老及颖秀自异者多处其地以予所识闻若承天了天平恩穹窿林开元茂皆可依止遂各一诗以问讯虎丘永从游尤久闻其谢世末为一章以悼六首·其四》
《昌上人游京师欲言禅林弊事甫入国门若使之去者昌余里人幼岁留吴东郡遗老及颖秀自异者多处其地以予所识闻若承天了天平恩穹窿林开元茂皆可依止遂各一诗以问讯虎丘永从游尤久闻其谢世末为一章以悼六首·其四》全文
元 / 袁桷   形式: 七言律诗  押[支]韵

玉几峰头第一枝,老禅吃吃我深知。

曾将铁杵敲冰骨,似怪铅刀割蜜脾。

法外无心犹涉解,句中有眼即成疑。

袈裟不展蒲团稳,此是开元妙总持。

(0)
鉴赏

这首诗由元代诗人袁桷创作,通过细腻的笔触描绘了一位名为昌上人的僧侣形象,以及其对禅林弊事的洞察与反思。诗中运用了丰富的象征和隐喻,展现了对禅宗精神的深刻理解。

首句“玉几峰头第一枝”,以自然界的景象起兴,暗示昌上人如同山间独树一帜的花朵,与众不同。接着,“老禅吃吃我深知”一句,直接点明了诗人对昌上人的了解与敬重,同时也透露出对传统禅学的深厚认识。

“曾将铁杵敲冰骨,似怪铅刀割蜜脾”两句,运用了生动的比喻,铁杵敲冰骨象征着坚定的决心与毅力,铅刀割蜜脾则暗示了在困难面前的从容与智慧。这两句不仅描绘了昌上人在修行过程中的坚韧与智慧,也暗含了对传统禅学中“以柔克刚”、“化繁为简”等哲学思想的深刻理解。

“法外无心犹涉解,句中有眼即成疑”进一步揭示了昌上人对禅学的深入思考。法外无心,意味着在佛法之外,无需过分解读;而句中有眼即成疑,则强调了在语言文字背后,隐藏着更深层次的思考与疑问。这反映了禅宗追求直觉体验、反对繁琐教条的精神。

“袈裟不展蒲团稳,此是开元妙总持”最后两句,以昌上人日常修行的情景作结,袈裟不展象征着内心的平静与专注,蒲团稳则寓意着稳固的修行基础。这不仅是对昌上人个人修行状态的描述,也是对整个禅宗修行理念的高度概括,强调了内在的平静与稳定对于修行的重要性。

整体而言,这首诗通过对昌上人形象的刻画,展现了元代文人对禅宗精神的深刻理解和独特感悟,既体现了对传统禅学的尊重与传承,又融入了个人的思考与情感,是一首富有哲理性和艺术性的佳作。

作者介绍

袁桷
朝代:元   字:伯长   号:清容居士   籍贯:庆元路鄞县   生辰:1266—1327

(1266—1327)庆元路鄞县人,字伯长,号清容居士。举茂才异等,起为丽泽书院山长。成宗大德初,荐授翰林国史院检阅官。进郊祀十议,礼官推其博,多采用之。升应奉翰林文字、同知制诰,兼国史院编修官。请购求辽、金、宋三史遗书。英宗至治元年,官翰林侍讲学士。泰定帝泰定初辞归。桷在词林,朝廷制册、勋臣碑铭,多出其手。卒谥文清。著有《易说》、《春秋说》、《延祐四明志》、《清容居士集》。
猜你喜欢

送僧化宁吴中行脚·其二

渡水穿云去,神光触处开。

隔江如有得,飞锡早归来。

(0)

秋日杂咏十首·其八

老去忘情不厌闲,酒杯诗轴最相关。

篱边知是重阳近,萸实微红菊蕊斑。

(0)

拙诗奉送厚之权郡还阙

天衢未拟纵骅骝,南顾聊宽圣主忧。

民颂永传儋耳国,家声夙著虎头州。

簿书脱屣归华贯,翰墨收功入胜流。

去去愿将民疾苦,尽摅胸臆副旁求。

(0)

己巳重九小集拙诗记海外风景之异呈亨叔

十年重九老天涯,异域空惊节物佳。

杨柳枝头无落叶,芙蓉池面有残花。

篱边菊好延陶令,坐上诗成戏孟嘉。

随分清欢须酩酊,归时风帽任攲斜。

(0)

和翁秘监彦深喜绝句四首·其二

即看新绿归千亩,还见陈红积九年。

便觉雨旸如有意,不须花草苦争妍。

(0)

偶成四十字上呈彦章内翰叔问侍郎

头童心亦尽,老矣不中书。

赖有金闺彦,时来冰氏墟。

但令尊有酒,安问出无车。

更得身强健,登临纵所如。

(0)
诗词分类
奉和 赞颂 应制 离愁 伤春 忆昔 闺思 黄河 访友 劝勉 喜悦 竹子 客愁 写山 写鸟 亲情 音乐 宫怨
诗人
杨景贤 商衟 高茂卿 岳伯川 邾仲谊 庾吉甫 脱脱 李寿卿 汪元亨 高文秀 不忽木 睢景臣 陈敷 胡奎 卢龙云 曹家达 彭汝砺 释德洪
诗词赏析
名句欣赏

Copyright © 2025 929诗句网

本站提供古诗文赏析及诗词名句翻译。

网站备案/许可证号:备案号-豫25011f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