蘸尾新波漾曲黄,巢痕重认读书堂,输他云路得还乡。
软语向人多蕴藉,蹴帘惊梦忒轻狂,可能衔恨付苍茫。
蘸尾新波漾曲黄,巢痕重认读书堂,输他云路得还乡。
软语向人多蕴藉,蹴帘惊梦忒轻狂,可能衔恨付苍茫。
这首《浣溪沙》以细腻的笔触描绘了归燕的情景,充满了对自然与生命的感慨。首句“蘸尾新波漾曲黄”,以燕子蘸水的姿态入诗,生动地展现了春日里燕子在水面轻点的场景,同时“曲黄”二字巧妙地描绘出水面波光粼粼、映照着黄色倒影的画面,营造了一种清新而宁静的氛围。
接着,“巢痕重认读书堂”一句,将视线转向了燕子的栖息之地——读书堂。这里不仅写出了燕子对旧巢的眷恋,也暗含了对知识与文化的尊重和向往,体现了人与自然和谐共存的美好愿景。
“输他云路得还乡”则表达了燕子回归故里的愿望,与人类追求家乡的情感相呼应,同时也暗示了自然界中万物皆有其归宿的主题。
后半部分,“软语向人多蕴藉,蹴帘惊梦忒轻狂”两句,通过燕子与人的互动,展现了它们的温婉与活泼。燕子的“软语”既是对人的亲近,也是对生活的细腻感受;而“蹴帘惊梦”的行为,则是它们调皮的一面,给读者带来了一丝轻松与幽默。
最后,“可能衔恨付苍茫”一句,似乎是对燕子命运的一种深沉思考,表达了对生命无常和自然法则的感慨。整首词在描绘燕子的同时,也触及了更深层次的生命哲学,引人深思。
综上所述,《浣溪沙》通过燕子这一形象,巧妙地融合了自然景观、人文情感与哲理思考,展现了作者对生活细腻观察与深刻感悟的艺术魅力。
往年曾到西湖曲,雨后西山翠新沐。
苏公堤上柳枝青,苏小门前芳草绿。
画船摇曳向湖中,载得鸳鸯浦口风。
春去春来知几度,总将心事付残红。
客窗见画成今昔,湖水湖山浑咫尺。
何当重费买花钱,载酒六桥寻故迹。
三月春无味,杨花惹晓风。
莫行流水岸,片片是残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