茅斋商榷共追陪,更有高人杖策来。
三友设教寻姓氏,孰为松竹孰为梅。
茅斋商榷共追陪,更有高人杖策来。
三友设教寻姓氏,孰为松竹孰为梅。
这首诗是清朝乾隆皇帝弘历所作的《谢时臣山水》。诗中描绘了在一座茅草屋中,诗人与友人共同探讨学问的情景。"茅斋商榷共追陪",展现了诗人与友人在简陋的茅屋中,围绕着学术问题进行深入讨论的场景。"更有高人杖策来",则增添了访客的神秘感,这位高人手持拐杖前来,似乎带来了更多的智慧和见解。
接下来的两句"三友设教寻姓氏,孰为松竹孰为梅",进一步深化了主题。"三友"指的是古代文人推崇的松、竹、梅三种植物,它们象征着高洁、坚韧和傲骨。通过询问"谁是松,谁是竹,谁是梅",诗人巧妙地将讨论引向了对人格品质的探讨,暗示了在追求学问的同时,也应注重个人品德的修养。
整体而言,这首诗不仅展现了诗人与友人之间深厚的情谊和对学问的热忱,还蕴含了对高尚人格的追求和赞美,体现了中国传统文化中对于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深刻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