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29诗句网 欢迎您的访问
当前位置:929诗句网 > 诗词大全 > 《次曾景建红泉碧涧韵·其二》
《次曾景建红泉碧涧韵·其二》全文
宋 / 赵汝谈   形式: 五言律诗  押[真]韵

石不能言语,云如过去身。

意求虽彷佛,事往或湮沦。

洞壑龙离隐,池塘草得春。

山民忽惊避,吾此岸乌巾。

(0)
翻译
石头无法说话,云彩像过去的身影。
心意虽然隐约可寻,但事情一旦过去可能就消失无踪。
深谷中的龙似乎隐藏起来,池塘里的草却享受着春天。
山中村民忽然惊慌躲避,我这戴乌巾的人在此岸独行。
注释
石:坚硬的石头。
言语:说话的能力。
云如过去身:云彩像过去的影子,比喻往事如烟。
意求:内心的想法。
彷佛:隐约、仿佛。
湮沦:消失、淹没。
洞壑:深谷。
龙离隐:龙(比喻神秘的事物)隐藏。
池塘草得春:池塘边的草感受到春天的气息。
山民:山村居民。
惊避:惊慌躲避。
吾此岸乌巾:我这个戴着乌巾的人(古人常以乌巾表示隐士或学者身份)。
鉴赏

这首宋诗《次曾景建红泉碧涧韵(其二)》是赵汝谈所作,以石头、云彩、龙、春草和山民等自然景象为载体,表达了诗人对时光流逝、世事变迁的感慨。首句“石不能言语”,寓言般地展示了石头的静默与岁月的无声,暗示了时间的无情流逝。次句“云如过去身”,通过比喻云彩的飘忽不定,象征着人事的无常和自身经历的过往。

“意求虽彷佛,事往或湮沦”进一步深化了这种感慨,意指尽管心中有所追求,但人事如梦,许多事情已经消失在历史的长河中。接下来,“洞壑龙离隐,池塘草得春”描绘了山中景色的变化,龙隐去,池塘草木逢春,暗示着生命的更迭和自然的规律。

最后两句“山民忽惊避,吾此岸乌巾”,通过山民对诗人的惊讶反应,映照出诗人超然物外的形象,以“乌巾”自比,流露出一种淡泊名利的隐士风范。整首诗以自然景色为背景,寓言人生哲理,富有深沉的韵味。

作者介绍

赵汝谈
朝代:宋

(?—1237)宋宗室,居馀杭,字履常,号南塘。以荫补将仕郎。孝宗淳熙十一年进士。任江西安抚司干办等职。曾佐丞相赵汝愚拥立宁宗。历通判嘉兴府、知无为军,有循吏名。宁宗嘉定六年,金国内乱,献料敌、备边二策。理宗初,因疾去官,杜门著述。端平间,以礼部郎官召,复疏边事及楮法。累官至权刑部尚书。卒谥文恪,一作文懿。于经、子、《通鉴》、《杜诗》皆有注。有《介轩诗集》。
猜你喜欢

晚晴落照四首·其一

拖雨油云飞似来,涨湖驱暑片时才。

綵虹饮练丝脚散,霞影先从西北开。

(0)

王蒙高崖结宇图

松桂阴森避世埃,硕人结宇白云隈。

断桥陡涧通无路,为恐鹤书偶到来。

(0)

陆广仙山楼观

扑鼻芸芳纑地陈,云容峰态镇如新。

放弥卷退都无迹,离去合来若有神。

海客相将会员峤,画禅直拟是延津。

笑他乌帽笼头者,何必前涂问野人。

(0)

题钱选三蔬图·其二笋

试参善知识应同,便忆韬光山下重。

此路中能寻解脱,底须更问葛陂龙。

(0)

盘龙山行宫作·其二

朴宇雅堪一宿居,庭花今岁不孤舒。

消閒底觉便宜处,到处芸香置有书。

(0)

再题千尺雪

一回游寺一回临,万古如斯万古音。

雨后石泉益清越,江南春墅祗而今。

未来可借明年景,过去难寻昨日心。

昨日明年齐置却,当前流水复高岑。

(0)
诗词分类
写山 写鸟 亲情 音乐 宫怨 贬谪 相思 惜春 惜时 宴会 桃花 愤世嫉俗 怀才不遇 长江 松树 写风 写草 气节
诗人
周昂 钱惟演 何逊 王绩 高似孙 吕渭老 崔涂 郑经 阮元 谭献 谢宗可 萧绎 王鹏运 陈子龙 屠隆 吴师道 余靖 赵孟坚
诗词赏析
名句欣赏

Copyright © 2025 929诗句网

本站提供古诗文赏析及诗词名句翻译。

网站备案/许可证号:备案号-豫25011f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