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溪之云各为雨,聊与萧王分出处。
乱山深处有生涯,三尺渔竿一枝橹。
细读怀仁辅义书,先生于世未尝疏。
我已飘然遗物去,斯言却以告司徒。
参政树碑颂遗德,舍人作堂诏无极。
高风之高高几何,下视乌龙六千尺。
一溪之云各为雨,聊与萧王分出处。
乱山深处有生涯,三尺渔竿一枝橹。
细读怀仁辅义书,先生于世未尝疏。
我已飘然遗物去,斯言却以告司徒。
参政树碑颂遗德,舍人作堂诏无极。
高风之高高几何,下视乌龙六千尺。
这首诗描绘了一幅山清水秀的自然景象,同时也融入了对古人生涯、德行和智慧的颂扬。开篇“一溪之云各为雨,聊与萧王分出处”两句,通过云变成雨的情境,隐喻诗人与古代贤君(萧王)在精神上找到共鸣之地,也表达了诗人想要超脱世俗、寻求心灵寄托的愿望。
“乱山深处有生涯,三尺渔竿一枝橹”两句,则是对隐逸生活的一种描绘。生涯可能指的是古代隐逸之士,他们选择在深山中过着自给自足的生活。三尺渔竿是一种简陋的渔具,显示出诗人对于物质简单生活的向往。
“细读怀仁辅义书,先生于世未尝疏”两句,表明诗人通过阅读古籍,对其中蕴含的人文精神和道德智慧有着深刻的理解和领悟。先生可能指的是古代的一位贤者或圣人,其教诲至今仍然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我已飘然遗物去,斯言却以告司徒”两句,则是诗人表达自己对世俗物欲已经淡泊,并将这种心境转告给司徒(官职名称),希望他也能理解并追随这份超脱的生活态度。
“参政树碑颂遗德,舍人作堂诏无极”两句,是对古代贤者的政治理念和道德遗风的一种赞颂。参政可能是指古人在政治上的贡献,而树碑则是一种永久纪念的方式。舍人作堂则可能是后人为了纪念前人的德行而建造的场所。
最后,“高风之高高几何,下视乌龙六千尺”两句,则是诗人对“高风”的追求和赞美。“高风”在这里不仅指的是高洁的山风,也象征着崇高的道德修养。下视乌龙六千尺,则是在形容这种精神高度之宏伟,仿佛可以俯瞰万物,从而达到一种超然物外的境界。
整首诗通过对自然景观和古人智慧的描绘,以及个人对于世俗物欲的超脱和追求崇高道德修养的表达,展现了诗人内心的宁静、淡泊和高远。
元化斡四运,淑景催芳年。
乾乾总万几,寸阴惜屡迁。
绨几散瑶帙,阿阁飏炉烟。
澄怀求至理,孔壁存遗编。
公旦训无逸,则古多所宣。
言念小民依,田功稼穑先。
天命良匪易,敬德省厥愆。
法戒备近王,炯炯斧扆前。
寤寐思古人,千祀精意传。
端居不遑暇,三复期勉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