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粤平反望抗旌,法星遥傍五羊城。
青山坐对桁常卧,丹笔行吟草欲生。
为李三年神与质,敷棠四野政初成。
最闻伫看徵书下,不愧西京汉吏名。
百粤平反望抗旌,法星遥傍五羊城。
青山坐对桁常卧,丹笔行吟草欲生。
为李三年神与质,敷棠四野政初成。
最闻伫看徵书下,不愧西京汉吏名。
这首诗描绘了颜司在岭南地区的公正治理与深远影响。首联“百粤平反望抗旌,法星遥傍五羊城”以壮丽的景象开篇,既展现了颜司在百越之地平反冤屈的决心,也暗示其执法如山的形象。接着,“青山坐对桁常卧,丹笔行吟草欲生”两句运用拟人手法,将青山比作静卧的法杖,丹笔则象征着颜司的公正与勤奋,生动地刻画出他坚守法律、勤于政务的品格。
“为李三年神与质,敷棠四野政初成”进一步赞扬颜司在任三年间,不仅在精神上与百姓同在,更在实际政治上取得了显著成就,使四方之民得以享受安定的生活。最后,“最闻伫看徵书下,不愧西京汉吏名”表达了人们对颜司期待其功绩得到朝廷认可的愿景,同时也肯定了他堪比西汉时期杰出官吏的声誉。
整体而言,此诗通过丰富的意象和深情的笔触,高度赞扬了颜司在岭南地区的卓越贡献和高尚品德,展现了明代官员为国为民、公正无私的理想形象。
晚过修竹园,主人故所知。
知故义不薄,执手言相思。
复有青云士,远行从此辞。
北风何烈烈,万籁鸣参差。
向夕继以烛,壶觞相为持。
独鹤失其雌,中夜鸣声悲。
会面不可常,况逢生别离。
各各重自爱,冀以奉前规。
羽书日夜至,匈奴寇三边。
候骑至朝那,烽火照甘泉。
车攻马亦同,兵精甲且坚。
挟辀起微衅,拔棘终为愆。
解怨殉国难,不闻廉蔺贤。
师克贵在和,力分由不专。
行行靡神速,观望谁当前。
一败竟涂地,兵甲满山川。
献俘既无闻,饮至亮茫然。
我生抱微志,夙览孙吴篇。
虽非肉食者,国忧躯欲捐。
上书求自试,请为士卒先。
长组系单于,穷追过祁连。
功成报明主,辞赏归园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