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见念佛声,满街闻哭响。
生时同毡被,死则嫌尸妨。
臭秽不中停,火急须埋葬。
早死无差科,不愁怕里长。
行人展脚卧,永绝呼徵防。
生促死路长,久住何益当。
不见念佛声,满街闻哭响。
生时同毡被,死则嫌尸妨。
臭秽不中停,火急须埋葬。
早死无差科,不愁怕里长。
行人展脚卧,永绝呼徵防。
生促死路长,久住何益当。
这首诗是唐代诗人王梵志所作的《回波乐》系列之一,名为“其六十七”。王梵志以通俗易懂的语言,描绘了对生死、人生无常的深刻思考。
诗中开篇即以“不见念佛声,满街闻哭响”两句,对比生与死的两种截然不同的景象,暗示人生的短暂和无常。接着,“生时同毡被,死则嫌尸妨”两句,通过生前的亲密与死后的嫌弃,表达了对生死之间关系的反思。随后,“臭秽不中停,火急须埋葬”强调了死亡后身体的处理,体现了对生命终结的直接面对。最后,“早死无差科,不愁怕里长”两句,以幽默的方式表达了对生死平等的见解,认为早死可以避免许多烦恼,不必担心年老带来的问题。
整首诗以生活化的语言,探讨了生死、无常、平等的主题,既具有哲理深度,又不失幽默风趣,展现了王梵志独特的文学风格和思想境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