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笔当秋夕,消閒向晚轩。
无须求侧理,差可辨钗痕。
意静妙堪会,神清境不喧。
墨林多月旦,独爱米公言。
把笔当秋夕,消閒向晚轩。
无须求侧理,差可辨钗痕。
意静妙堪会,神清境不喧。
墨林多月旦,独爱米公言。
此诗《学字》由清朝诗人弘历所作,通过细腻的笔触描绘了诗人沉浸于书法艺术之中的心境与感悟。
首句“把笔当秋夕”,以“秋夕”为背景,形象地描绘了诗人手持毛笔,沉浸在夜晚宁静的氛围中,仿佛整个世界都与他一同进入了深沉的夜晚。这种场景设定,既营造出了一种静谧而富有诗意的氛围,也暗示了诗人对书法艺术的专注与投入。
接着,“消闲向晚轩”一句,进一步强调了诗人在此时此刻的放松与享受。在晚轩(书房或书斋)中,诗人通过书法来消磨时光,寻求心灵的慰藉和精神的解脱。这里不仅体现了书法艺术对于个人情感的抚慰作用,也反映了诗人对生活态度的追求——在忙碌与喧嚣之外,寻找一片属于自己的宁静天地。
“无须求侧理,差可辨钗痕”两句,运用了比喻的手法,将书法的笔画比作钗痕,即首饰上的细纹。诗人在这里表达了对书法技艺的追求,并指出,真正的书法艺术在于其内在的韵律与美感,而非表面的技巧或规则。这不仅是对书法艺术的一种深刻理解,也是对人生哲学的一种体现——真正的价值往往隐藏在表面之下,需要用心去感受和领悟。
“意静妙堪会,神清境不喧”则进一步深化了这一主题。诗人认为,在书法创作中,内心的平静与清晰是至关重要的。只有当心灵达到一种纯净的状态,才能真正体会到书法艺术的美妙之处,同时也使得周围的世界变得不再嘈杂,心灵得到了净化与升华。
最后,“墨林多月旦,独爱米公言”两句,提到了“月旦评”,古代文人之间相互评价作品的一种方式。这里诗人表示自己在众多的书法作品中,特别欣赏米芾(米公)的书法风格。米芾是宋代著名的书法家,以其独特的书法风格和深厚的书法理论著称。通过这一句话,诗人不仅表达了对米芾书法的钦佩之情,也暗示了自己的审美取向和对书法艺术的深入理解。
整体而言,这首诗通过对书法艺术的描绘和感悟,展现了诗人对生活、自然以及内心世界的深刻洞察,以及对美好事物的追求与热爱。它不仅是一首赞美书法艺术的诗篇,更是一次心灵的旅行,引领读者进入一个充满诗意与哲思的世界。
松陵江上,极目烟波缈。
天际接沧溟,到如今、东流未了。
吴樯越橹,都是利名人,空扰扰,知多少,只见朱颜老。
故园应是,绿遍池塘草。
家住十洲西,算随分、生涯自好。
渔蓑清贵,休羡谢三郎,红蕖月,白苹风,何似长安道。
元亮赋归去,富贵比浮云。
常於闹里,端的认得主和宾。
肯羡当年轩冕,时引壶觞独酌,一笑落冠巾。
园圃日成趣,桃李几番春。
挹清风,追往躅,事如新。
遗编讽咏,敛衽千载友斯人。
君爱谪仙风调,我恨楼船迫胁,终污永王璘。
何似北窗下,寂寞可栖神。
兵器暗吴楚,江汉久凄凉。
当年俊杰安在,酌酒酹严光。
南顾豺狼吞噬,北望中原板荡,矫首讯穹苍。
归去谢宾友,客路饱风霜。
闭柴扉,窥千载,考三皇。
兰亭胜处,依旧流水绕修篁。
傍有湖光千顷,时泛扁舟一叶,啸傲水云乡。
寄语骑鲸客,何事返南荒。
独步长桥上,今夕是中秋。
群黎怪我何事,流转古儋州。
风定潮平如练,云散月明如昼,孤兴在扁舟。
笑尽一杯酒,水调杂蛮讴。
少年场,金兰契,尽白头。
相望万里,悲我已是十年流。
晚遇玉霄仙子,授我王屋奇书,归路指蓬邱。
不用乘风御,八极可神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