得钱自吃用,留著匮里重。
一日厥摩师,空得纸钱送。
死入恶道中,量由罪根重。
埋向黄泉下,妻嫁别人用。
智者好思量,为他受枷棒。
得钱自吃用,留著匮里重。
一日厥摩师,空得纸钱送。
死入恶道中,量由罪根重。
埋向黄泉下,妻嫁别人用。
智者好思量,为他受枷棒。
这首诗反映了唐代诗人王梵志对社会现象的深刻洞察与批判。通过简练的语言,诗人描绘了人生的无常和命运的不公。
首句“得钱自吃用,留著匮里重”,形象地展现了人们在日常生活中对金钱的追求与使用。钱在手时,人们会将其用于满足自己的需求或储藏以备不时之需,体现了人类对物质财富的渴望和依赖。
接着,“一日厥摩师,空得纸钱送”揭示了生命的脆弱和无常。这里提到的“厥摩师”可能是指道士或和尚,他们通过念经、做法事等方式为逝者祈福。然而,即便如此,人死后仍需“空得纸钱送”,意味着生前的财富和努力在死亡面前变得毫无意义,只能以虚幻的形式寄托哀思。
“死入恶道中,量由罪根重”进一步探讨了因果报应的观念。在佛教文化中,人的行为会决定其来世的命运,善行可使人生入善道,恶行则可能导致恶道。这里的“罪根重”暗示了个人道德行为的重要性,以及它们对死后命运的影响。
“埋向黄泉下,妻嫁别人用”则描绘了死亡后家庭关系的变化。亲人去世后,他们的财产和地位往往会发生转移,甚至影响到配偶的生活。这种描述既是对社会现实的反映,也是对人性复杂性的探讨。
最后,“智者好思量,为他受枷棒”表达了对智慧的推崇。真正的智者能够从生活的点滴中汲取教训,思考生命的意义,并为他人的苦难而感到悲痛。这句话暗示了智慧不仅在于个人的成就,更在于对他人福祉的关怀和理解。
整体而言,这首诗通过日常生活中的小故事,深刻揭示了人生的无常、命运的不公、因果报应的观念以及对智慧的追求,展现了王梵志独特的思想深度和人文关怀。
登彼关山,望君来归。朝朝暮暮,君不来归。
襁中儿女大,日久无完衣。
泉水滔滔不入山,男儿出门良独难。
今时畏途相戒蛇豕,相残欃枪苦未灭。
君身无时还,君身亮自惜。
妾身无羽翮,思心从君安可得。
晨兴望君,暮化为石。
昔我梦翼飞,去与王子亲。
双双鸾凤箫,吹破缑山云。
翻身大火坑,洗髓明河津。
芔然驭白鹿,下宴瑶池春。
枉驾雁宕阴,玄冥闭天阍。
醉扫千文石,万劫留至文。
只今灵峰洞,元气犹氤氲。
悲歌草木偃,坐啸天地闻。
归来铲光彩,大隐金马门。
君看东方生,至人伏垢氛。
讵罗不了道,一壑空云云。
黄郎遁世士,抱影处空谷。
撷芳上木末,采藻立水澳。
妙善难可邻,岁暮守幽独。
怀姝匪自媚,出门重结束。
风云一抚念,故术草丰蓐。
鄙夫附丘阿,达者从所欲。
康乐营石门,知章疏剡曲。
存道苟不贰,岂贻山灵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