俗传衡岳往,频见雨云俱。
何事秋天霁,能令皓月孤。
平看穷蜀粤,俯影辨江湖。
敢谓精诚在,山灵定有无。
俗传衡岳往,频见雨云俱。
何事秋天霁,能令皓月孤。
平看穷蜀粤,俯影辨江湖。
敢谓精诚在,山灵定有无。
这首诗名为《宿上峰寺喜晴》,是明代诗人孟洋所作。诗中描绘了诗人于衡岳之地,经历风雨后,终于见到秋日晴朗的景象,心中充满了喜悦与感慨。
首句“俗传衡岳往,频见雨云俱”,开篇即点明地点与天气状况,衡岳之地常有雨云相伴,暗示了诗人旅途中的艰辛与不顺。接着,“何事秋天霁,能令皓月孤”两句,诗人由自然界的晴朗转而抒发内心的情感,秋天的晴朗使得皓月显得格外孤独,此处运用了拟人化的手法,将月之孤独映射为内心的孤寂,表达了诗人对自由与宁静生活的向往。
“平看穷蜀粤,俯影辨江湖”两句,进一步展现了诗人站在高处,俯瞰大地的壮阔景象。他以平视和俯瞰的角度,观察着蜀地与粤地的辽阔,以及江湖的广阔,体现了诗人广阔的视野与胸怀。同时,通过“辨”字,也透露出诗人对于自然景观细致入微的观察与欣赏。
最后,“敢谓精诚在,山灵定有无”两句,诗人借宿上峰寺之喜晴,表达了对自然与神灵的敬畏之情。他不敢轻易断言自己的诚意是否能够感动山灵,既是对自然力量的谦逊,也是对内心信仰的坚定。整首诗情感真挚,意境深远,展现了诗人面对自然与生活时的思考与感悟。
绿树浮萍合,青山画障开。
登临共今古,壮观杂欢哀。
长日消棋局,微风引酒杯。
浮云满西北,容易雨飞来。
走马平舒道,初日明三峰。
岚光共淡荡,千丈青芙蓉。
伊昔临画图,但爱神仙踪。
安知复壮丽,翰墨难为工。
我行天地间,异景曾此逢。
至今想见之,秀气常冲融。
世事劳人生,壮年成老翁。
山中定见佳,恨未与君同。
功名贵早达,时俗轻小官。
念子两未适,出门何独欢。
古贤有禄仕,先圣戒色难。
义慊固为美,势卑岂足叹。
采兰岁云暮,接淅心不安。
宛转腰间丝,崔嵬头上冠。
车马有光辉,里闾有耸观。
勉旃爱玉体,自致青云端。
薄薄云蔽日,凄凄寒中人。
飞飞燕归蛰,漠漠雁来宾。
送子独无友,悲秋空病身。
登山复临水,便觉二毛新。
三年不相见,相见当何时。
曩别不谓久,后期庸可知。
周南滞留地,宿昔太史悲。
春草愁山中,王孙发垂丝。
怀宝常若迷,献玉常若疑。
闻君已屡荐,终岁独差池。
得鹿在诡遇,亡羊实多岐。
著书成自乐,回首空相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