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圣道虽周,莫能保兴废。
鼎中著乾坤,堂上纳边鄙。
万古递相扇,征伐与侈靡。
古圣道虽周,莫能保兴废。
鼎中著乾坤,堂上纳边鄙。
万古递相扇,征伐与侈靡。
这段诗歌是宋代诗人汪炎昶所作,属于奉和族祖紫岩翁谩兴十首中的第二首。诗中通过对古圣道的思考,以及对鼎堂、乾坤和边鄙的描绘,展现了作者对于历史兴衰无常的感慨,以及民族盛衰更替的哲理。
"古圣道虽周,莫能保兴废。" 这两句表达了对古代圣贤智慧的赞美,同时也承认即便是最完备的智慧,也无法保证国家和民族的永恒繁荣与稳定。
"鼎中著乾坤,堂上纳边鄙。" 这两句则通过具体的物象“鼎”和空间“堂”,形象地表达了作者对于历史文化传承和国家疆域扩张的愿望。
"万古递相扇,征伐与侈靡。" 最后两句,诗人借用“扇”来比喻历史的长河,每一个时代都在前人的基础上推动历史的发展,同时也包含了战争和奢侈的批判。
整体而言,这段诗不仅展示了作者深厚的文化底蕴,更展现了一种超越时空的历史观察与思考。
催花雨小,著柳风柔,都似去年时候好。
露红烟绿,尽有狂情斗春早。长安道。
秋千影里,丝管声中,谁放艳阳轻过了。
倦客登临,暗惜光阴恨多少。楚天渺。
归思正如乱云,短梦未成芳草。
空把吴霜鬓华,自悲清晓。帝城杳。
双凤旧约渐虚,孤鸿后期难到。
且趁朝花夜月,翠尊频倒。
记红颜日、向瑶阶,得俊饮、散蓬壶。
绣鞍纵骄马,故坠鞭柳径,缓辔花衢。
斗帐兰釭曲,曾是振、声名上都。
醉倒旗亭,更深未归,笑倩人扶。
光阴到今二纪,算难寻前好,懒访仙居。
近来似闻道,向雾关云洞,自乐清虚。
月帔与星冠,不念我、华鬓皓须。
纵教重有相逢,似得旧时无。
红葵有雨长穗,青枣无风压枝。
湿础人沾汗际,蒸林蝉烈号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