昔人遗韵有荒岑,千载钟期不可寻。
长啸鱼龙飞大海,无弦山水寄高音。
枯桐?月难胜轸,古甓铺苔久作砧。
叹息石桥松树下,抱琴归去独沉吟。
昔人遗韵有荒岑,千载钟期不可寻。
长啸鱼龙飞大海,无弦山水寄高音。
枯桐?月难胜轸,古甓铺苔久作砧。
叹息石桥松树下,抱琴归去独沉吟。
这首诗《琴台晚眺》由明代末年至清代初期的诗人彭孙贻所作,通过对琴台晚景的描绘,表达了诗人对历史遗迹的感慨与对音乐艺术的深沉思考。
首联“昔人遗韵有荒岑,千载钟期不可寻”,开篇即以“昔人”之遗韵和“荒岑”之景勾勒出一种历史的沧桑感,同时暗含着对古人知音难觅的感慨。“钟期”典出《列子·汤问》,比喻知音难遇,这里借指与音乐相关的知音。这两句诗通过对比昔日与今日,营造了一种时空交错的意境,引人深思。
颔联“长啸鱼龙飞大海,无弦山水寄高音”,进一步展开画面,以“长啸”描绘出诗人内心的激昂情感,仿佛能唤起深海中的鱼龙,展现出一种超脱世俗的力量。而“无弦山水寄高音”则将音乐的美妙与自然的和谐融为一体,暗示了音乐超越物质世界,直达心灵深处的能力。这两句诗运用了丰富的意象,展现了诗人对音乐艺术的深刻理解与赞美。
颈联“枯桐?月难胜轸,古甓铺苔久作砧”,转而描写琴台上的实物,通过“枯桐”、“月”、“轸”、“古甓”、“苔”等元素,营造出一种静谧而略带凄凉的氛围。这里的“轸”是指琴的轴,暗示了琴的存在与使用痕迹。而“古甓铺苔”则描绘了琴台的古老与岁月的痕迹,通过这些具体的物象,诗人表达了对时间流逝、历史变迁的感慨。
尾联“叹息石桥松树下,抱琴归去独沉吟”,收束全诗,诗人站在石桥下的松树下,怀抱琴,独自低吟。这一场景充满了孤独与深思,既是对过往时光的怀念,也是对当下心境的抒发。通过这一动作,诗人将个人的情感与琴台的景色完美融合,达到了情景交融的艺术效果。
整体而言,《琴台晚眺》通过细腻的笔触和丰富的意象,不仅展现了诗人对音乐艺术的热爱与敬仰,也表达了对历史、自然和人生的深刻感悟,是一首富有哲理意味的佳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