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月皎皎白玉盘,大星煌煌黄金丸。
壮士解甲投马鞍,蒺藜草深衣夜寒,剑头饮血何时乾?
明月皎皎白玉盘,大星煌煌黄金丸。
壮士解甲投马鞍,蒺藜草深衣夜寒,剑头饮血何时乾?
这首诗《壮士歌》由元末明初诗人王逢所作,描绘了一位壮士在夜晚的凄凉景象与内心的复杂情感。
首句“明月皎皎白玉盘”以明月比喻为洁白无瑕的玉盘,形象地描绘了月光的明亮与纯净,营造出一种宁静而清冷的氛围。接着,“大星煌煌黄金丸”则以大星比作金色的丸子,进一步丰富了画面的色彩感,同时暗示着夜空的辽阔与星辰的璀璨。
“壮士解甲投马鞍”一句,直接点出了主人公的身份——一位卸下盔甲、放下战马的壮士。这一举动透露出他内心的疲惫与对战争的厌倦,同时也预示着他可能正经历着某种转变或反思。
“蒺藜草深衣夜寒”描绘了壮士所处环境的恶劣与寒冷,蒺藜草的尖锐与夜的寒冷形成鲜明对比,不仅突出了自然环境的艰苦,也暗示了壮士内心深处的孤独与痛苦。
最后,“剑头饮血何时乾?”这一问句直击人心,表达了壮士对战争残酷性的深刻反思以及对结束暴力、寻求和平的渴望。剑头饮血象征着战争的血腥与无情,何时能停止流血,成为壮士心中长久的疑问和期盼。
整体而言,《壮士歌》通过细腻的描绘和深刻的思考,展现了壮士在特定情境下的内心世界,以及对和平与人性的深切关怀,具有强烈的情感共鸣和深刻的人文内涵。
半额微黄金缕衣,玉搔头袅凤双飞。
从教水溅罗裙湿,还道朝来行雨归。
眼波横秀。
乍睡起、茸窗倦绣。
甚脉脉、阑干凭晓,一握乱丝如柳。
最恼人、微雨慳晴,飞红满地春风骤。
记帕折香绡,簪敲凉玉,小约清明前后。
昨梦行云何处,应只在、春城迷酒。
对溪桃羞语,海棠贪困,莺声唤醒愁仍旧。
劝花休瘦。
看钗盟再合,秋千小院同携手。
回文锦字,寄与知他信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