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光暗入红罗帐。无端照着愁模样。消瘦若为怜。
嫦娥伴独眠。遣愁愁转甚。求梦难成寝。
风透薄衾凉。秋来觉夜长。
清光暗入红罗帐。无端照着愁模样。消瘦若为怜。
嫦娥伴独眠。遣愁愁转甚。求梦难成寝。
风透薄衾凉。秋来觉夜长。
这首《菩萨蛮·对月》以细腻的情感描绘了主人公面对明月时内心的孤独与愁绪。开篇“清光暗入红罗帐”,以月光的柔和与温暖,反衬出主人公内心的孤寂与哀愁。接着“无端照着愁模样”,直接点明月光与愁绪之间的联系,暗示月色虽美,却也触动了主人公的忧伤情绪。
“消瘦若为怜”一句,通过形象的比喻,表达了主人公因愁绪而日渐消瘦的状态,同时也流露出对自身处境的同情与无奈。“嫦娥伴独眠”,借用了神话中的嫦娥形象,进一步强化了主人公的孤独感,仿佛在月宫中寻找安慰,却只能与寂寞为伴。
“遣愁愁转甚”,写出了主人公试图摆脱愁绪的努力却事与愿违的情景,愁绪反而更加浓重。“求梦难成寝”,表达了主人公渴望在梦中寻求解脱,但现实的困扰使得他难以入眠,凸显了其内心的挣扎与痛苦。
最后,“风透薄衾凉,秋来觉夜长”,通过自然界的微风吹过薄被带来的凉意和季节更迭带来的夜晚延长,象征着主人公内心的寒冷与时间的漫长,似乎在暗示着孤独与愁绪将伴随他度过漫长的岁月。
整体而言,这首词以月光为引线,巧妙地将主人公的内心情感与外界环境相结合,通过细腻的笔触描绘了一幅孤独、愁苦而又不失美感的画面,展现了清代文人对于个人情感细腻捕捉与深刻表达的独特艺术风格。
神仙中人世莫识,政以文章为戏剧。
李生也复可怜人,手种蟠桃待春色。
山空岁寒谁念汝,青枫堕影霜露白。
远游赋成一朝去,翠盖云旗暮何适。
蓬莱烟雾秋冥冥,邓君白鹿无消息。
袖中骊珠三百颗,夜深勿近蛟龙宅。
金华之山青矗天,山人看山忘岁年。
黄精芝草幸可食,安得与子巢其间。
石床醉听松风眠,无为长歌怨如哭,使汝恻怆凋朱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