病来犹荷锸,老矣欲如何。
手种一丛竹,清风时自过。
隐囊随散帙,高毂隔垂萝。
谁肯寻幽僻,门前野草多。
病来犹荷锸,老矣欲如何。
手种一丛竹,清风时自过。
隐囊随散帙,高毂隔垂萝。
谁肯寻幽僻,门前野草多。
这首诗是明代诗人陈恭尹在明末清初时期的作品,名为《次答温杜公四首(其二)》。诗中描绘了诗人因病而身体虚弱,年老后对生活状态的感慨,以及对自然环境的亲近与向往。
首句“病来犹荷锸”表达了诗人即使在病痛中,仍然保持着一种坚韧不拔的精神,仿佛在暗示着即便身体疲惫,心灵仍能保持坚强。接着,“老矣欲如何”则流露出岁月无情,时光易逝的感慨,透露出一种对生命流逝的无奈和思考。
“手种一丛竹,清风时自过”两句,通过描写亲手种植竹子,以及清风偶尔吹过的情景,展现了诗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美好画面,同时也寄托了诗人对宁静生活的向往和追求。
“隐囊随散帙,高毂隔垂萝”进一步描绘了诗人的居住环境,隐囊和散帙代表了简朴的生活方式,高毂和垂萝则营造了一种幽静、自然的氛围,体现了诗人对远离尘嚣、回归自然的渴望。
最后,“谁肯寻幽僻,门前野草多”一句,以反问的形式表达了对世态炎凉的感慨,同时也暗示了诗人自己愿意独守这份宁静与自然,不为外界所动的决心。
整体而言,这首诗通过对个人生活状态的描述,以及对自然环境的向往,展现了诗人深沉的人生哲思和对理想生活的追求。
昔人苦悲秋,我独爱秋色。
无云天万里,远峤出寒碧。
枫林叶如丹,溪水清见石。
饱雨豆荚肥,经霜栗包拆。
连畴稻正黄,冒野荞亦白。
篱菊忽盈把,山萸又堪摘。
日月如过鸟,良辰敢虚掷。
青猿颇会意,为我具短策。
西风吹破帽,野兴在故屐。
不惮登涉劳,远访巢居客。
此客更可人,分我渔樵席。
人生贵适意,何必累形役。
破屋无兄弟,拙者所栖息。
衡门未尝启,声利讵能迫。
资身不求备,百事遂省力。
粪埽皆可衣,草木皆可食。
春来有馀暇,手种豆一席。
秋深叶黄陨,霜荚渐开拆。
收归篱落间,早晚自剥击。
藏之于瓶罂,粒粒堪爱惜。
穷冬火炉头,时唤山猿吃。
猿去吾亦眠,岩房愈幽寂。
口诵寒山诗,头枕麻衣易。
于以陶性情,终然远忧责。
颇谓贫非病,更觉损胜益。
与其称楩楠,未若作樗栎。
傍人莫相问,老子方有适。
偶为山中游,遂作山中住。
猿鹤尽相忘,不记山前路。
架有古仙书,立言谈信去。
往往赜其玄,颇有会心处。
乃知筌蹄作,意本在鱼兔。
观象既得之,自可略章句。
童竖难与言,趺坐入禅度。
万事静中忘,不省白日莫。
野云忽飞来,宿我檐间树。
知我无所著,飘然又飞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