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辱其身不辱亲,要明圣学尽人伦。
岂为媚世文章士,养就中和万古春。
不辱其身不辱亲,要明圣学尽人伦。
岂为媚世文章士,养就中和万古春。
这首诗是宋代诗人邹輗对中国古代儒家伦理道德的颂扬。首句“不辱其身不辱亲”强调个人言行应保持清白,不仅自身无愧,还要尊重亲人,体现了儒家孝悌为本的价值观。次句“要明圣学尽人伦”则进一步指出,追求的是对圣贤学问的深入理解,并将其运用到日常生活中,以实现人与人之间的和谐关系。
诗人通过“岂为媚世文章士”一句,批评了那些只为迎合世俗而写作的文人,他们缺乏真正的道德修养。最后,“养就中和万古春”表达了对具备内在修养、能带来永恒和谐的人格魅力的赞美,这种人格如同春天般温暖且持久。
总的来说,这首诗以毛竹间先生为象征,倡导了一种注重内在道德修养,追求人伦和谐,而非仅仅追求表面文章的人生哲学。
半额微黄金缕衣,玉搔头袅凤双飞。
从教水溅罗裙湿,还道朝来行雨归。
眼波横秀。
乍睡起、茸窗倦绣。
甚脉脉、阑干凭晓,一握乱丝如柳。
最恼人、微雨慳晴,飞红满地春风骤。
记帕折香绡,簪敲凉玉,小约清明前后。
昨梦行云何处,应只在、春城迷酒。
对溪桃羞语,海棠贪困,莺声唤醒愁仍旧。
劝花休瘦。
看钗盟再合,秋千小院同携手。
回文锦字,寄与知他信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