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之道,为父又为君。
清静丽明为顺吉,昏暗阴散缺忠臣,谄佞近王庭。
天之道,为父又为君。
清静丽明为顺吉,昏暗阴散缺忠臣,谄佞近王庭。
这首诗以“天之道”开篇,探讨了自然法则与人伦秩序之间的关系。首句“为父又为君”,既指自然界的规律,也暗喻人间的君父之权,强调了权力与责任的双重属性。接下来,“清静丽明为顺吉,昏暗阴散缺忠臣”,通过对比光明与黑暗,清静与混乱,表达了对清明统治和忠诚臣子的赞美,同时也对昏庸无能或背离正道的领导者提出了批评。最后,“谄佞近王庭”一句,直指那些阿谀奉承的小人接近权力中心,暗示了这种现象对政权稳定和道德风气的负面影响。
整体而言,这首诗通过寓言式的表达,深刻揭示了权力与道德、自然法则与社会秩序之间的内在联系,以及良好治理对于国家和社会的重要性。它不仅反映了唐代社会的政治伦理观念,也具有普遍的人文价值,提醒人们在追求权力的同时,不应忽视道德和公正的原则。
攀跻步崇岭,摩诘画中诗。
岑壑依然在,川原望里奇。
重来犹切切,欲去更迟迟。
孤鹤唳层巘,孙梧擢老枝。
苔纹迷近砌,鹿迹印斜岐。
座静来青黛,窗虚浸曲池。
怀恩常抚迹,忆昔更含悲。
当日乾乾意,身肩始得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