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庙蝉声里,秋风肃将旗。
野花窥木主,山鸟啄苔碑。
恨未收江赋,忠曾入楚词。
存吴应有策,欲问恐还疑。
古庙蝉声里,秋风肃将旗。
野花窥木主,山鸟啄苔碑。
恨未收江赋,忠曾入楚词。
存吴应有策,欲问恐还疑。
这首诗描绘了诗人路过伍子胥庙时所见之景及内心所感,充满了历史的厚重与深沉的情感。
首联“古庙蝉声里,秋风肃将旗”,以“古庙”和“蝉声”开篇,营造出一种历史的沧桑感。蝉鸣在古庙中回响,似乎在诉说着过往的故事;而“秋风肃将旗”,则通过秋风的肃穆,暗示了庙宇的庄严与历史的凝重。
颔联“野花窥木主,山鸟啄苔碑”,进一步描绘了庙宇周围的自然景象。野花仿佛好奇地窥视着木主,山鸟则在苔碑上啄食,这些细节生动地展现了庙宇与自然界的和谐共存,同时也暗示了时间的流逝和历史的变迁。
颈联“恨未收江赋,忠曾入楚词”,表达了对伍子胥忠诚与智慧的敬仰之情。伍子胥在历史上的忠诚与智慧,被后人铭记,他的事迹被收录于“江赋”与“楚词”之中,成为流传千古的佳话。
尾联“存吴应有策,欲问恐还疑”,则是诗人内心的独白。伍子胥虽然身处乱世,但其智谋与忠诚却令人敬佩。诗人想象如果伍子胥还活着,他定能为国家献策,但又担心自己的疑问可能触及到历史的敏感之处,表达了一种既敬仰又谨慎的态度。
整体而言,这首诗通过对子胥庙及其周围环境的描绘,以及对伍子胥历史功绩的赞颂,展现了诗人对历史人物的深刻思考与敬仰之情,同时也蕴含了对忠诚、智慧与历史传承的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