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具良知所性根,若非穷理亦能昏。
心须物格无馀蕴,藩蔽开除本体存。
心具良知所性根,若非穷理亦能昏。
心须物格无馀蕴,藩蔽开除本体存。
这首诗是宋代诗人陈普对于《孟子·尽心章》中"尽心知性"思想的阐述。首句"心具良知所性根"强调了人的内心深处具备着善良的本性和天性的根本,这是人之为人的基本特质。"若非穷理亦能昏"则指出,如果没有深入探究事物的道理,人的良知也可能被蒙蔽而变得混沌不明。
接下来的"心须物格无馀蕴"进一步强调,要通过实践和思考,使心灵与外物相互契合,去除杂念和偏见,达到心无旁骛的境地。"藩蔽开除本体存"则是说,只有消除那些遮蔽真相的障碍,人的本性(即天理或良知)才能显现出来。
总的来说,这首诗体现了儒家的修养之道,提倡通过穷究事物本质,以达到内心的澄明和对天性的认知。
楼傍春阴,山衔小苑,可怜人似秋萤。
石城西去,溪绿黯冥冥。
来唤溅裙旧侣,认前迹、屧印苔生。
朱门闭,杏花风急,零落燕泥馨。牵情。
争奈是,偷传香柬,初见云屏。
几惯閒、僝僽蓦笑逢迎。
漫道那时别后,多少事、说与无凭。
销凝久,年光暗掐,江柳又遥青。
塞北春空,江南魂断,独馀芳草闲花。
故园归讯,燕子已无家。
漫道东阳瘦损,旧题有、椒壁笼纱。
还来伴、春灯天末,深屋杏花斜。堪嗟。
王孙头白,往事风流,恁尊前重对,付与琵琶。
莫向青山擪笛,怕明月、不返轩车。
谁怜取、梅仙赋后,清梦冷胡沙。
清秋胜日,正壑露山开,竞拈吟笔。
凭望萧然,过眼繁华如失。流光惊去疾。
但无语黯红描得,更问甚踏破鞋痕,醉荒诗律。
盛会敞幽室。任酒涌思来,道古风逸。
人似黄华零梦,贞元堪述,先秋蒲柳质。
剩残臂仗筇难出,空卧游尘虑。烦噫独负陶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