稚川晚作罗浮游,渊明暂出还归休。
东坡百谪乃欣慕,孙郎更欲参其流。
四人出处无一似,千载相期风味耳。
要须共著岩壑中,应只虎头知此意。
稚川晚作罗浮游,渊明暂出还归休。
东坡百谪乃欣慕,孙郎更欲参其流。
四人出处无一似,千载相期风味耳。
要须共著岩壑中,应只虎头知此意。
这首诗描绘了四位历史人物——稚川、渊明、东坡和孙郎——在艺术与隐逸之间的独特追求与选择。诗中通过“罗浮游”、“还归休”、“百谪”、“参其流”等词句,展现了他们或游历山水、或归隐田园、或屡遭贬谪仍心向艺术的精神风貌。诗人汪藻巧妙地将这四位不同时代的人物并置,强调了他们在不同方式上对艺术与自然的向往和追求,以及他们之间精神上的共鸣。
“四人出处无一似”,表明这四位人物在人生选择和生活方式上各不相同,但“千载相期风味耳”,则表达了他们共同追求的高雅情趣和精神境界是一致的。这种超越时空的共鸣,使得他们的故事跨越千年,依然能够触动人心。
最后,“要须共著岩壑中,应只虎头知此意”,不仅点明了理想的栖息之地是自然的怀抱,更是暗示了只有真正理解自然之美的艺术家(此处“虎头”可能指代擅长描绘自然的画家)才能深刻领会并传达这种共鸣。整首诗通过对比与联想,展现了对艺术、自然与隐逸生活的深沉思考和向往。
君不见魏帝当年号神武,气吞吴蜀势如虎。
已开广殿会文英,更筑高台贮歌舞。
翠钿杂沓罗甲帐,词赋缤纷列簪组。
一朝运去霸业空,千载流传妇儿语。
没后惟馀粉黛恩,生前误作山河主。
台上君王去不回,帐下美人歌自苦。
昔时富贵等浮烟,今日蒿莱满环堵。
铜台西望不堪思,漳水东流无尽时。
春鸟如歌又如恨,至今犹是望陵悲。
祇役在淮都,事已返旧疆。
旧疆八千里,乡路杳何长。
清晨至里门,车徒不敢张。
邻里闻我至,老稚走相望。
亲族闻我至,斗酒各自将。
劳慰未云毕,仓卒叙炎凉。
问我何官爵,谬登著作郎。
问我何职业,石渠典秘藏。
问我何所就,低首不能昂。
去家事明主,遭世本虞唐。
出入金闺里,昕夕铜龙傍。
优游文墨职,咫尺独靡遑。
兹辰承嘉命,持节还故乡。
故乡多密亲,谁存复谁亡。
存者咸会斯,亡已归山冈。
寄言宦游子,故乡安可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