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水有清音,琅然出枯木。
若教俗耳听,丝竹不如肉。
山水有清音,琅然出枯木。
若教俗耳听,丝竹不如肉。
这首诗《和筹堂四首(其一)琴》由金末元初时期的诗人李俊民所作。诗中描绘了琴声在山水间的清音之美,与世俗之音形成鲜明对比,表达了对自然之美的向往和对琴乐高雅境界的赞美。
“山水有清音,琅然出枯木。” 开篇即以山水为背景,赋予琴声以自然之灵性,仿佛琴音从枯木中流淌而出,清脆悦耳,如同山间溪流,自然流畅,展现出琴乐与自然和谐共生的意境。
“若教俗耳听,丝竹不如肉。” 后两句则通过对比,强调了琴声的独特魅力。如果让凡俗之人去听,那些华丽的丝竹之音反而不及这来自自然界的琴声,更显其纯粹与高雅。这里的“肉”字,形象地比喻了自然之声的生动与真实,与人工制作的乐器声音形成了鲜明对比,突出了自然之音的珍贵与独特。
整体而言,这首诗通过对琴声与自然景观的描绘,以及与世俗音乐的对比,表达了诗人对自然之美的崇尚和对高雅艺术的追求。诗中蕴含着深邃的哲理,引导读者去品味自然与艺术的真谛,感受其中的宁静与和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