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29诗句网 欢迎您的访问
当前位置:929诗句网 > 诗词大全 > 《挽尤端明·其三》
《挽尤端明·其三》全文
宋 / 李曾伯   形式: 五言律诗  押[尤]韵

自入乌公府,受知三十秋。

水鱼承雅眷,风鹤记良筹。

一意人才进,平居国事忧。

丝桐宜束阁,谁似子期不。

(0)
翻译
自从进入乌公的官府,得到他的赏识已三十年。
像水中的游鱼感受到您的高尚情谊,如风中的白鹤铭记您的深思熟虑。
一心致力于推荐人才,日常生活也忧虑国家大事。
琴瑟这样的乐器适合收藏在阁楼,有谁能像子期那样懂得欣赏呢?
注释
自:自从。
入:进入。
乌公府:乌公的官府。
受知:得到赏识。
三十秋:三十年。
水鱼:比喻受到恩惠的人。
承雅眷:承受高尚的关怀。
风鹤:比喻深思熟虑。
记良筹:铭记好的策略或考虑。
一意:一心一意。
人才:人才。
进:推荐。
平居:日常生活。
国事:国家大事。
丝桐:琴瑟,泛指乐器。
宜:适宜。
束阁:收藏在阁楼。
谁似:谁能像。
子期:古代知音故事中的钟子期。
鉴赏

这首诗是南宋时期文学家李曾伯所作,名为《挽尤端明(其三)》。从诗的内容来看,诗人通过对自然景物的描绘,表达了自己对于人才的选拔和国家大事的关切。

“自入乌公府,受知三十秋。” 这两句开篇便以宏大的气势,提到诗人进入某个高官(乌公)的府邸,经历了三十年的政治生涯。这里的“受知”意味着被赋予重任和了解国家大事。

接下来的“水鱼承雅眷,风鹤记良筹。” 描述的是一个美好的自然景象,其中水中的鱼儿与雅致的人际关系相映衬,而风中飞翔的鹤则象征着诗人对未来美好预期的记忆和筹划。

“一意人才进,平居国事忧。” 这两句表达了诗人的一个核心思想,即他一心致力于推举人才,并且在平日里常为国家的大事所忧虑。这不仅体现了诗人对人才的重视,也反映出他对于国家前途的深切关怀。

最后,“丝桐宜束阁,谁似子期不。” 这两句中“丝桐”指的是琴瑟等弦乐器,而“束阁”则是收藏起来,不再演奏。这句话暗喻着诗人对于过去美好时光的留恋和怀念。最后,“谁似子期不”则是在追问,谁能比得上历史上的贤才子期(即古代圣人)呢?这既是对子期的赞颂,也是对当下人才难求的一种无奈感慨。

总体而言,这首诗通过对自然景物和个人情感的抒发,展现了诗人深厚的情操和对国家未来的担忧。

作者介绍
李曾伯

李曾伯
朝代:宋   字:长孺   号:可斋   籍贯:要亦戛戛异   生辰:1198年-1268年

李曾伯(1198年-1268年),字长孺,号可斋。原籍覃怀(今河南沁阳附近),南渡后寓居嘉兴(今浙江嘉兴)。南宋中晚期名臣、词人,太宰李邦彦之后。其词喜用慷慨悲壮之调,抒发忧时感世之情,自称“愿学稼轩翁(辛弃疾)”《四库提要》称其“才气纵横,颇不入格,要亦戛戛异人,不屑拾慧牙后”。有《可斋杂稿》等传世。 
猜你喜欢

邵陵别意七首·其二马益轩

冥鸿迥尔逐高飞,早晚尘缘认静机。

澬水烟恬渔唱晚,龙山月朗羽仪辉。

白头青眼怜同调,黄菊苍松忆旧矶。

别后弧南频引望,并州魂梦自依依。

(0)

初度写怀

悠悠何物束筋骸,多少非心搅旅怀。

读罢蓼莪篇欲废,啼残鸾鸟韵谁喈。

孤悬弧矢成虚度,得趣园林尚未谐。

傍坞榴花应共笑,乡关回首几重崖。

(0)

衙署观桃·其五

双树桃开出格森,红妆丹脸映云岑。

芳魂恐逐东风老,逸兴宜携北海寻。

倚槛婆娑生远韵,满身重叠逗轻阴。

衙斋传舍谁为主,只是烟霞物外心。

(0)

哭临儿·其四

我勤王事祝明君,儿似烽烟念早晨。

一种孝思同啮指,几封家信重销魂。

影沈华表空中鹤,哭断梁山顶上云。

不特白头双抱恨,原鸰更苦怨离群。

(0)

寄怀黄逢永久客吴越

江南三月时,花发满棠梨。

故国开将遍,游人多未知。

云山何处尽,岁月自迁移。

莫遣春风里,年年马首吹。

(0)

同肄僧夜话时僧亦下狱

焰焰孤灯挂壁偏,铁围深锁半檐天。

墙花夜落重沟水,梁月寒归古殿烟。

鞭石久驱秦日月,射潮谁捍粤山川。

老僧不解兴亡事,数记楞严第几篇。

(0)
诗词分类
秋天 菊花 梅花 春节 读书 七夕 春天 爱国 哲理 送别 端午节 思念 友情 月亮 重阳节 人生 寒食节 悼念
诗人
李夔 华允诚 曾公亮 胡深 徐俨夫 李元纮 石涛 高斌 刘安世 蒋瑎 姜宸英 珠帘秀 高崇文 丁立诚 皇甫谧 曾允元 张巡 源乾曜
诗词赏析
名句欣赏

Copyright © 2025 929诗句网

本站提供古诗文赏析及诗词名句翻译。

网站备案/许可证号:备案号-豫25011f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