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璞出丛阜,径寸藏尺水。
堂堂大导师,钟灵此其地。
荒坑名老君,故老说遗事。
仙佛势不敌,北面昔所试。
烟云龙蛇窟,风雨鬼神会。
珍重住山人,净观惬幽邃。
半偈起冥晦,径欲裂冠袂。
同行一微冁,落日姑整辔。
在家固出家,象服何必异。
君看童其颠,已落第二义。
美璞出丛阜,径寸藏尺水。
堂堂大导师,钟灵此其地。
荒坑名老君,故老说遗事。
仙佛势不敌,北面昔所试。
烟云龙蛇窟,风雨鬼神会。
珍重住山人,净观惬幽邃。
半偈起冥晦,径欲裂冠袂。
同行一微冁,落日姑整辔。
在家固出家,象服何必异。
君看童其颠,已落第二义。
这首诗描绘了一幅仙境图景,诗人通过对自然景观的描写,表达了对佛法修行之地的向往和敬仰。开篇“美璞出丛阜,径寸藏尺水”写出了山中的清泉潺潺,环境幽静,这里的“美璞”指的是珍贵的泉水,“丛阜”则是树木繁茂的小丘,而“径寸藏尺水”形象地描绘出泉水如同藏于细小溪流之中。紧接着,“堂堂大导师,钟灵此其地”表明诗人对这片佛法修行的圣地充满敬意,认为这里是得道成仙的大导师所居之地。
“荒坑名老君,故老说遗事”则转向人文历史,通过“故老”口述的方式,传达了对古代智者或修行者的尊重。接下来的“仙佛势不敌,北面昔所试”可能暗示了一场仙佛之间的较量或是对某种信仰力量的比较,而“北面”在这里可能有特定的象征意义。
“烟云龙蛇窟,风雨鬼神会”描绘了一个充满神秘色彩的自然环境,其中龙蛇窟寓意深远,显示出诗人对此地超自然力量的感知。而“珍重住山人,净观惬幽邃”则表达了诗人对于居住在这片山林中的修行者的心理状态,他们珍视内心的宁静与清晰。
中间,“半偈起冥晦,径欲裂冠袂”可能是对某种精神实践或仪式的描述,其中“半偈”指的是佛教中的短暂禅定,而“起冥晦”则是从黑暗中觉醒之意。紧接着,“同行一微冁,落日姑整辔”写出了与他人共同在山路上行走的场景,其中“微冁”可能指的是细小的道路或是心灵上的微妙感受。
末尾,“在家固出家,象服何必异。君看童其颠,已落第二义”则表达了诗人对于佛法中“出家”的选择与理解,认为无论是在俗世之中还是出家为僧,追求的终极目标是一致的,不需要过分区别。而最后,“君看童其颠,已落第二义”可能是对某种深层次真理的领悟或是对诗人自身修行状态的反思。
整首诗通过对自然与精神世界的描绘,展现了诗人对于佛法修行之地的崇敬,以及对心灵追求和超自然力量的感知。
岁月迁延,倏过了、中元时节。
空悔恨、花开花谢,不曾将折。
帝女新添瑶瑟怨,娲皇惭补中天缺。
想今生、孽果又重圆,红羊劫。骥伏枥,心更烈。
虎变鼠,喉为咽。望帝城何在,匈奴未灭。
浪迹东西桃梗断,闲愁千万丁香结。
检从来、历史几兴亡,浑难说。
倚楼看,霜融素瓦,路近烟碛。弦索繁声渐发。
镫帘动影似织。听一串、清歌珠历历。
顿折荡、千结柔肠,问座中、谁是远行客。
衫纻尽沾湿。恻恻。死生便分疏隔。
况嫠妇、空闺催机杼,悲甚遗孤泣。
忽战场桴鼓,春雷飘疾。
寸心万感,凭仗他、倾吐牢愁冤抑。
年少事、风流云散,揗华发。壮志半蚀。
遣情处、翻教恨更积。醉归去、独拥寒衾,漏碎滴。
惊魂缥缈疑终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