半夏愁望雨,雨足且及时。
早禾并晚谷,高田复下陂。
均转歉为丰,非予意所期。
方当庆逢年,吾民庶免饥。
闽中报夏旱,淮下涨南涯。
嗟嗟茕独哀,何由拯垫危。
丁宁命抚恤,不待成灾题。
喜近而忽远,浅衷吾不为。
半夏愁望雨,雨足且及时。
早禾并晚谷,高田复下陂。
均转歉为丰,非予意所期。
方当庆逢年,吾民庶免饥。
闽中报夏旱,淮下涨南涯。
嗟嗟茕独哀,何由拯垫危。
丁宁命抚恤,不待成灾题。
喜近而忽远,浅衷吾不为。
这首诗是清朝诗人弘历创作的《处暑日二首(其二)》。全诗以处暑时节的自然景象为背景,表达了诗人对民生疾苦的关注与忧虑。
首句“半夏愁望雨,雨足且及时”,描绘了处暑时节,雨水恰到好处,既不过多也不过少,给人以舒适之感,同时也暗含着对雨水适时的期待,为农作物生长提供必要的水分。
接着,“早禾并晚谷,高田复下陂”两句,通过对比早熟和晚熟的作物,以及高处和低处的田地,展现了农业生产的多样性与复杂性。这不仅是对自然现象的描述,也隐喻了社会生活的丰富与差异。
“均转歉为丰,非予意所期”则表达了诗人对于自然界的恩赐能够转化为丰收的喜悦,但这种转变并非他所预期的,暗示了自然与人类生活之间存在着不可预测的因素。
“方当庆逢年,吾民庶免饥”一句,直接点明了诗人对丰收的期盼,以及这种丰收对于民众生活的重要性。在古代,粮食的丰歉直接影响着百姓的温饱问题,因此诗人在此表达了对民众免于饥饿的美好祝愿。
接下来,“闽中报夏旱,淮下涨南涯”两句,通过对比福建的旱情与淮河下游的水涨,反映了不同地区面临的自然环境差异,以及由此带来的民生问题。
“嗟嗟茕独哀,何由拯垫危”表达了诗人对身处困境的民众的深切同情,以及对如何解决这些困境的忧虑。这里的“茕独”指的是孤独无依的人,而“拯垫危”则是指拯救处于危险之中的人们。
最后,“丁宁命抚恤,不待成灾题”强调了政府或统治者在灾害发生前就应采取措施进行救助,体现了诗人对社会管理与人道主义的重视。
“喜近而忽远,浅衷吾不为”则表达了诗人对当前情况的乐观态度,同时又意识到自己的力量有限,无法完全解决所有问题,流露出一种无奈而又积极的心态。
综上所述,这首诗不仅展现了诗人对自然现象的观察与思考,更体现了他对民生疾苦的深切关怀和社会责任意识。通过细腻的描绘和深沉的情感表达,展现了诗人的人文情怀和对社会公正的追求。
罗浮之高高插天,丰湖水阔与天连。
东江倒流西入海,送君归去不用买一钱。
君归长揖谢浮丘,牵车直向太原游。
吕梁虽塞君易凿,龙门未辟君安愁。
君才酷似黄河流,排山转峡非人侔。
程婴已死高义在,不妨悲歌当泣藏山头。
管涔山好君莫隐,干将神物岂长韫。
英雄胸中剑犀利,一朝跃冶人难近。
君乡本有卧龙山,草庐筑就可投闲。
老夫亦渐耕罗浮,南越东瓯咫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