极目荒墟落木中,空山人静涧泉舂。
秋来不用为霖雨,留得閒云养卧龙。
极目荒墟落木中,空山人静涧泉舂。
秋来不用为霖雨,留得閒云养卧龙。
这首诗描绘了一幅宁静而深邃的山水画卷。首句“极目荒墟落木中”,以广阔的视角展开,将读者带入一片荒芜与落叶交织的景象之中,营造出一种深远的空间感。接着,“空山人静涧泉舂”一句,通过“空山”、“人静”和“涧泉舂”的描绘,进一步渲染了环境的寂静与自然的生机,形成鲜明对比,展现出一种静谧而又充满活力的和谐之美。
后两句“秋来不用为霖雨,留得閒云养卧龙”,则赋予了画面更深层次的寓意。秋天本是收获的季节,但诗人却说“不用为霖雨”,意在强调自然界的平衡与和谐,无需人为干预,自能各得其所。同时,“閒云”与“卧龙”构成了一种隐喻,云象征着自由与变化,龙则代表了力量与智慧。这两者结合,不仅展现了自然界中的美好与神秘,也寄托了诗人对理想状态的向往——即人与自然和谐共处,万物各得其乐的理想境界。
整体而言,这首诗通过对自然景观的细腻描绘和深刻寓意的巧妙融入,展现了元代文人对于自然美的独特理解和追求,同时也体现了他们对和谐社会理想的向往。
关山月,营开道白前军发。
冻轮当碛光悠悠,照见三堆两堆骨。
边风割面天欲明,金沙岭西看看没。
去日丁宁别,情知寒食归。
缘逢好天气,教熨看花衣。
谁是杏园主,一枝临古岐。
从伤早春意,乞取欲开枝。
吟损秋天月不明,兰无香气鹤无声。
自从东野先生死,侧近云山得散行。
老松临死不生枝,东野先生早哭儿。
但是洛阳城里客,家传一本杏殇诗。
天河漫漫北斗璨,宫中乌啼知夜半。
新缝白纻舞衣成,来迟邀得吴王迎。
低鬟转面掩双袖。
玉钗浮动秋风生。
酒多夜长夜未晓,月明灯光两相照。
后庭歌声更窈窕。
馆娃宫中春日暮,荔枝木瓜花满树。
城头乌栖休击鼓,青娥弹瑟白纻舞。
夜天曈曈不见星,宫中火照西江明。
美人醉起无次第,堕钗遗珮满中庭。
此时但愿可君意,回昼为宵亦不寐。
年年奉君君莫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