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山后山云乱起,山脚入溪清见底。
溪南更有山外山,散如浮尘聚如米。
老枫枯栎叶纷纷,下有人家深闭门。
钓丝欲收风浪急,却回双艇来篱根。
老翁曳杖行伛偻,一童负樵一童斧。
笔端意度尽神妙,卷里衣冠自淳古。
商周寂寞经几秦,后来莘渭宁无人。
茫茫耕钓去不已,武陵竟隔桃花春。
前山后山云乱起,山脚入溪清见底。
溪南更有山外山,散如浮尘聚如米。
老枫枯栎叶纷纷,下有人家深闭门。
钓丝欲收风浪急,却回双艇来篱根。
老翁曳杖行伛偻,一童负樵一童斧。
笔端意度尽神妙,卷里衣冠自淳古。
商周寂寞经几秦,后来莘渭宁无人。
茫茫耕钓去不已,武陵竟隔桃花春。
此幅山水画卷,以细腻之笔描绘出一片自然与人文和谐共存的景象。前山后山云雾缭绕,山脚溪水清澈见底,溪流蜿蜒,时而散落如浮尘,时而汇聚如细米,生动展现了自然界的多变与和谐。山间老枫枯栎,落叶纷飞,映衬着溪边人家,门户紧闭,静谧而安详。
画面中,一位老翁手持拐杖,步履蹒跚,一旁孩童或背柴或持斧,生活场景真实而生动。画家通过细节描绘,展现了人物的勤劳与朴实,同时也透露出一种悠然自得的生活态度。画卷中的衣冠服饰,淳朴古雅,仿佛穿越时空,让人感受到历史的厚重与文化的传承。
在这样的山水之间,似乎能听到历史的回响,从商周到秦朝,再到后来的贤士隐居之地——莘渭,这里似乎从未失去过文人墨客的青睐。画卷最后,以“茫茫耕钓去不已,武陵竟隔桃花春”收尾,寓意深远,既表达了对自然生活的向往,也暗示了世外桃源般的理想境界,令人遐想无限。
妾嫁郎,才十五,辛苦为郎立门户。
舅丧未了复姑丧,十载牛衣一环堵。
荐书初下郎有名,寒冬携妾来京城。
可怜弱质犯霜雪,春花一夜成秋零。
左揽儿,右牵女。泪湿枕花红,凄凄背灯语。
招魂须故衣,埋骨须故乡。
郎恩岂云薄,妾命自不长。
解钱系儿褓,留市梨和枣。
拔钗穿女裳,留作嫁时妆。
儿女勿啼郎勿哭,丧车不反泉台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