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始南城地,恩开东海祠。
公车收启事,像寝俨容仪。
蔓草成书带,桃花即绛帷。
将非过庭日,犹幸得闻诗。
经始南城地,恩开东海祠。
公车收启事,像寝俨容仪。
蔓草成书带,桃花即绛帷。
将非过庭日,犹幸得闻诗。
这首诗描绘了对新建徐文敏公祠的景仰之情,以及对祠内人物的追忆与怀念。首句“经始南城地,恩开东海祠”点明新建祠堂的位置与规模,暗示着祠堂所纪念的人物在历史上的重要地位和受到的尊崇。接下来,“公车收启事,像寝俨容仪”描述了祠堂内庄严的景象,公车代表了官方的礼遇,启事可能是指祭祀仪式的安排,而“像寝俨容仪”则强调了祠堂内神像或雕像的庄重与肃穆。
“蔓草成书带,桃花即绛帷”两句运用了自然界的元素来增添诗意,蔓草与桃花分别象征着时间的流逝和生命的美好,同时也为祠堂营造了一种静谧而又充满生机的氛围。“书带”在这里可能寓意着知识的传承,“绛帷”则可能是祠堂内部装饰的一种比喻,暗示着祠堂内的文化氛围浓厚。
最后,“将非过庭日,犹幸得闻诗”表达了诗人对于未能亲眼见证徐文敏公生前事迹的遗憾,同时也表达了对通过诗歌了解其生平的满足感。整首诗通过细腻的描绘和情感的抒发,展现了对历史人物的敬仰之情,以及对传统文化的珍视与传承。
天长地阔多岐路,身即飞蓬共水萍。
匹马将驱岂容易,弟兄亲故满离亭。
物在人亡无见期,闲庭系马不胜悲。
窗前绿竹生空地,门外青山如旧时。
怅望秋天鸣坠叶,巑岏枯柳宿寒鸱。
忆君泪落东流水,岁岁花开知为谁。
何处名僧到水西,乘舟弄月宿泾溪。
平明别我上山去,手携金策踏云梯。
腾身转觉三天近,举足回看万岭低。
谑浪肯居支遁下,风流还与远公齐。
此度别离何日见,相思一夜暝猿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