薄病无端恨久留,忆花心事上枝头。
及今小愈花都老,怕触春光不下楼。
薄病无端恨久留,忆花心事上枝头。
及今小愈花都老,怕触春光不下楼。
这首诗《病》由清代诗人程素绚所作,通过细腻的情感描绘和生动的自然景象对比,展现了诗人因病滞留而产生的复杂心情。
首句“薄病无端恨久留”,开篇即点明了诗人因病滞留的无奈与怨恨。这里的“薄病”并非指轻微的疾病,而是诗人内心深处对病痛的不满与抗拒,“无端”则强调了这种情绪的突然与不可预测性。“恨久留”则直接表达了诗人对于病痛长时间纠缠的厌烦与不满。
第二句“忆花心事上枝头”,转而描绘了诗人对美好事物的回忆与向往。在病痛中,诗人的心灵似乎飞向了远方,想象着春天花开时的情景,枝头繁花似锦,充满了生机与希望。这里不仅有对自然美景的向往,更蕴含了诗人对自由与健康生活的渴望。
然而,第三句“及今小愈花都老”转折突兀,将诗人的思绪从美好的回忆拉回现实。虽然诗人病情有所好转,但此时的花朵却已凋零,失去了春天的生机与活力。这不仅是对自然季节更替的感慨,也是对人生短暂、时光易逝的深刻反思。
最后一句“怕触春光不下楼”,则进一步深化了诗人的心理状态。面对已经老去的花朵,诗人害怕再次触碰到春天的美好,担心自己的情绪会被外界的景象所触动,从而引发更深的伤感与痛苦。因此,他选择留在室内,避免与外界的联系,以此来保护自己脆弱的心灵。
整首诗通过对病痛、回忆、自然景象以及个人情感的细腻描绘,展现了诗人复杂而微妙的心理变化,以及对生命、健康与自然之美的深刻思考。
野居宁免惧,所恨乏兼赀。
鸡犬偶不宁,儿女成悲啼。
青毡有旧物,绿林多健儿。
昨闻东西陌,颇受狐鼠欺。
明灯守长夜,风雨正凄其。
岂云网可漏,无乃岁阻饥。
春阳正骀荡,民物方皞熙。
愿言寄当路,莫惮催科迟。
吴子闭门读书常浃旬,草堂萧然无俗氛。
静观物理欣有得,邈以富贵真浮云。
巷东巷西寡相见,我亦抱病出门倦。
知君不废笔砚功,寄我新诗月数遍。
风雅道丧成浸淫,吾欲与子钩其深。
会当尽去雕虫习,学和康衢击壤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