夜游山月当秉烛,水月恒同山月独。
疏枝密叶错玲珑,横岭侧峰互□曲。
灯筵锡罢云居遥,轻舆缓度升崇椒。
缑山笙鹤俨若接,兴来拟欲招王乔。
枫烟榛露凄清甚,涌金剑峡晶光淰。
广寒底用驾虹桥,虚无幻境宁容审。
山灵有意助姮娥,庆霄敛尽纤云罗。
即景后赋胜前赋,我心先获惟东坡。
夜游山月当秉烛,水月恒同山月独。
疏枝密叶错玲珑,横岭侧峰互□曲。
灯筵锡罢云居遥,轻舆缓度升崇椒。
缑山笙鹤俨若接,兴来拟欲招王乔。
枫烟榛露凄清甚,涌金剑峡晶光淰。
广寒底用驾虹桥,虚无幻境宁容审。
山灵有意助姮娥,庆霄敛尽纤云罗。
即景后赋胜前赋,我心先获惟东坡。
此诗描绘了夜晚登山赏月的壮丽景象,诗人以细腻的笔触,展现了月光与山色交织的美妙画面。首句“夜游山月当秉烛”,点明了时间与活动,夜晚登山,手持蜡烛,营造出一种神秘而幽静的氛围。接着,“水月恒同山月独”一句,将水中之月与山中之月并置,强调了月光的普遍与独特,形成对比。
“疏枝密叶错玲珑,横岭侧峰互□曲”描绘了山林间的景色,疏朗的树枝与茂密的叶子交错,横斜的山岭与侧立的峰峦相互映衬,展现出山林的层次感和动态美。
“灯筵锡罢云居遥,轻舆缓度升崇椒”则转而描写登山的过程,灯火渐远,乘坐轻便的轿子缓缓上升至山顶,暗示了旅途的悠然自得。
“缑山笙鹤俨若接,兴来拟欲招王乔”中,诗人想象自己仿佛能与仙人相会,表达了对超凡脱俗生活的向往。
“枫烟榛露凄清甚,涌金剑峡晶光淰”描绘了山间独特的自然景观,枫树烟雾缭绕,露珠晶莹剔透,金剑峡中光芒闪烁,营造出一种神秘而又清冷的氛围。
“广寒底用驾虹桥,虚无幻境宁容审”则表达了对仙境的遐想,广寒宫无需桥梁即可到达,虚幻的世界难以分辨真伪,体现了诗人对理想境界的追求。
最后,“山灵有意助姮娥,庆霄敛尽纤云罗”赋予山灵以情感,它们似乎在帮助嫦娥,使天空清朗无云,进一步渲染了宁静祥和的气氛。
“即景后赋胜前赋,我心先获惟东坡”表明诗人对这次夜游的体验深感满足,认为此次的感受超越了之前的任何一次,内心如同苏轼一般得到了极大的愉悦和启发。
整首诗通过丰富的意象和细腻的情感表达,展现了诗人对自然美景的热爱和对超凡脱俗生活的向往,同时也流露出对美好事物的深刻感悟和内心的宁静。
六郡雄藩,会稽旁带,雨浙风烟如昔。
碧草莫伤春浦,冠盖东南,几多行客。
正新亭父老,望云霓、苦思休息。
道朝家、雨露同春,问甚江南江北。
贺监归舟逸兴,何似双旌,尽慰元郎行色。
镜水绿通朱阁,威畅恩宣,海波春寂。笑东山老去。
此心初、非□泉石。
约海楼、翡翠同游,醉里山阴陈迹。
宫树春空,御屏香冷,谁遗金碗人间。
爱一枝紫玉,双凤声蟠。
秋月春花客思,把幽情、都付伊传。
惊吹处,籁翻天吹。鹤怨空山。
风流贵家公子,记梦里琼楼,稳跨苍鸾。
恍露凝银浦,霜裂琅玕。
不见云间弄玉,余音散、赤壁江寒。
秦台晚,碧云零乱瑶天。
云水闲情,松筠雅操,根穷入道真诀。
扫雾驱烟,磨炼志如铁。
慨然不改箪瓢乐,廓愚谷,聪明养素拙。
放胸襟,取兴狂吟,右笔楮面挥彻。
虎龙发怒,盘旋万丈,艳喷词翰,摛锦清绝。
静里功夫,神用至灵泄。如如性月。
光全露,表耀古明今圆若缺。
混希夷一气,纵横八表,真体无别。
浩然气动混元功。契修崇。运清风。
透彻三关,上下自然充。
腠外浮游收入内,尽一指,都归玉路中。
神迎天谷傲晴空。养冲融。得疏通。
体了无萦,澄湛证参同。
物我两忘真豁畅,无为理,至圆成显圣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