寂寂孤城草半青,自吹燐火望如星。
向头孀妇烧灯坐,犹诵莲花教主经。
寂寂孤城草半青,自吹燐火望如星。
向头孀妇烧灯坐,犹诵莲花教主经。
这首诗描绘了一幅宁静而略带凄凉的乡村景象。首句“寂寂孤城草半青”以“寂寂”二字开篇,营造出一种空旷、静谧的氛围,接着“草半青”则点明了季节与环境特征,暗示着春天的到来或是初夏的光景,但这种生机勃勃的绿色并未完全覆盖大地,而是与“寂寂”形成对比,增添了几分荒凉之感。
“自吹燐火望如星”一句,将孤独的主人公置于画面中央,他独自点燃火把,其光芒在夜色中显得格外明亮,仿佛是天上的星星。这一细节不仅表现了人物的孤独,也通过比喻手法强化了夜晚的寂静与深邃。
“向头孀妇烧灯坐”进一步深化了主题,将焦点转向一位寡居的妇女。她独自一人,在夜晚烧灯而坐,这样的场景充满了哀愁与寂寞。通过“向头”这一修饰语,强调了她的孤独状态,似乎是在向外界诉说着内心的苦楚。
最后一句“犹诵莲花教主经”,揭示了这位寡妇的精神寄托。在物质生活可能匮乏的情况下,她选择通过诵读宗教经典来寻求心灵的慰藉和解脱。莲花教主经通常与佛教信仰相关,这里的描述既展现了人物的宗教信仰,也暗示了她在困境中寻求精神支撑的决心与坚韧。
整体而言,这首诗通过细腻的笔触,描绘了一个充满孤独与哀愁的乡村夜晚,以及其中人物复杂的情感世界。它不仅展现了自然景色的美与哀,更深入探讨了人性在面对孤独与苦难时的反应与应对方式,具有深刻的人文关怀。
晨起开门雪满山,雪晴云淡日光寒。
檐流未滴梅花冻,一种清孤不等闲。
朔风吹海树,萧条边已秋。
亭上谁家子,哀哀明月楼。
自言幽燕客,结发事远游。
赤丸杀公吏,白刃报私雠。
避雠至海上,被役此边州。
故乡三千里,辽水复悠悠。
每愤胡兵入,常为汉国羞。
何知七十战,白首未封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