叠嶂趋涧谷,一岭袈裟名。
年年颜色处,秋风锦绣屏。
叠嶂趋涧谷,一岭袈裟名。
年年颜色处,秋风锦绣屏。
这首诗描绘了袈裟岭的壮丽景色,诗人以生动的笔触展现了山岭的层次之美和季节变换带来的色彩变化。
“叠嶂趋涧谷”,开篇即以“叠嶂”形容山峦层层叠叠,蜿蜒起伏,仿佛在向山谷奔去,展现出山脉的雄伟气势。“趋”字生动地描绘了山势的动态感,使读者仿佛能感受到山峦的动感与力量。
“一岭袈裟名”,进一步点出此山名为“袈裟岭”。这里运用了比喻的手法,将山岭比作袈裟,既形象地描绘了山岭的形态,又赋予了它一种宗教的神秘色彩,暗示着山岭可能与佛教文化有着某种联系。
“年年颜色处,秋风锦绣屏”,最后两句则聚焦于时间的变化和季节的更替。每年,随着季节的变换,山岭呈现出不同的色彩,犹如一幅幅锦绣画卷,被秋风轻轻展开。这里的“锦绣屏”不仅形象地描绘了秋天山岭的斑斓色彩,也隐喻了大自然的美丽与和谐,给人以视觉上的享受和心灵上的慰藉。
整首诗通过细腻的描绘和巧妙的比喻,不仅展现了袈裟岭独特的自然景观,还蕴含了对四季更迭、自然美景的赞美之情,以及对宁静、和谐生活的向往。
风雨潇然,独坐怀公,遽尔伤神。
记东亭客里,每多欢笑,高斋酒半,大有规箴。
情岂能忘,言真可佩,感激时令涕泪新。
蒙相许,谓君才如此,讵患长贫。年华莫漫因循。
恐诗酒、从来总误身。
恰情钟花月,公真知我,性耽宠利,臣不如人。
生既无才,长尤废学,身世空嗟命不辰。
他何恨,只故人此意,惭负千春。
夏至今朝,昨邗上、故人相遇。
同消受、铜街香粉,画船箫鼓。
长使梦魂寻旧雨,那知灭没随朝露。
望郡楼、从此怕经过,西州路。总暂在,人间住。
臣久已,抛千虑。作暮年活计,为农学圃。
十亩力耕先世陇,一抔长守先人墓。
却旁人、疑我不能堪,田家苦。
男儿堕地,看风云咫尺,几曾心死。
也识荒鸡声不恶,无那鬓星星矣。
铅杵生涯,欋椎事业,俯仰犹馀耻。
箧中鸣剑,夜深休吐光气。
堪叹得失鸡虫,百年未满,寸寸弯强似。
坐对画图心语口,蓑笠谅非难事。
丘壑因循,尘埃褦襶,微尚仍虚寄。
愧君良厚,拂衣行钓云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