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马谁家子?翩翩秋隼飞。
袖中老蛟鸣,走击秦会之。
事去欲名留,自言臣姓施。
二十从军行,三十始来归。
矫首望八荒,功业无可为。
将身弭大患,报效或在兹。
岂不知非分,常恐负所期。
非干复雠怨,不为酬恩思。
伟哉八尺躯,胆志世所希。
惜此博浪气,不遇黄石师。
代天出威福,国柄谁当持?
匹夫赫斯怒,时事亦堪悲。
白马谁家子?翩翩秋隼飞。
袖中老蛟鸣,走击秦会之。
事去欲名留,自言臣姓施。
二十从军行,三十始来归。
矫首望八荒,功业无可为。
将身弭大患,报效或在兹。
岂不知非分,常恐负所期。
非干复雠怨,不为酬恩思。
伟哉八尺躯,胆志世所希。
惜此博浪气,不遇黄石师。
代天出威福,国柄谁当持?
匹夫赫斯怒,时事亦堪悲。
这首《白马篇》由元代诗人刘因创作,通过对一位白马少年形象的描绘,展现了其内心世界的复杂情感与对国家命运的深切忧虑。
诗中的白马少年,形象生动,仿佛一只翱翔于秋空中的隼,自由而坚定。他手持老蛟之剑,意气风发,似乎正准备奔赴战场,击溃敌人。然而,随着故事的展开,我们发现这位少年并非普通的战士,他的心中充满了对功名的渴望与对国家的责任感。他二十岁便离家从军,历经十年,终于在三十大关回到故乡,却发现自己已无法再为国家贡献更多的力量。
“矫首望八荒,功业无可为”,这句诗表达了少年内心的无奈与失落。他回望广阔的世界,却发现自己已无力再创造任何功业。于是,他决定以自己的方式,投身于国家的安危之中,希望能够有所作为,报效国家。尽管他知道这可能并非明智之举,但他害怕辜负了自己对国家的期许。
诗中提到的“非干复雠怨,不为酬恩思”,表明了少年并非为了个人的私仇或恩情而行动,而是出于对国家和人民的深情厚谊。他那“伟哉八尺躯,胆志世所希”的形象,展现了他非凡的勇气与坚定的意志,是世人所敬仰的。
然而,诗的最后两句,“惜此博浪气,不遇黄石师。代天出威福,国柄谁当持?”则流露出了一丝无奈与忧虑。少年虽有满腔热血与智慧,却未遇明师指点,未能在关键时刻发挥应有的作用。他担忧的是,在这样一个动荡的时代,国家的命运将由谁来掌握,是否能够得到正确的引导。
整首诗通过白马少年的形象,深刻地反映了个人与国家之间的紧密联系,以及在复杂多变的历史背景下,个人如何在追求理想与现实之间寻找平衡。同时,也表达了对国家命运的深深关切与忧虑,以及对人才培养与国家治理的思考。
南风吹麦麦穗好,饥儿道上扶其老。
皇天雨露自有时,尔恨秋成常不早。
南山壮儿市兵弩,百金装剑黄金缕。
夜为盗贼朝受刑,甘心不悔知何数。
为盗操戈足衣食,力田竟岁犹无穫。
饥寒刑戮死则同,攘夺犹能缓朝夕。
老农悲嗟泪沾臆,几见良田有荆棘。
壮夫为盗羸老耕,市人珠玉田家得。
吏兵操戈恐不锐,由来杀人伤正气。
人间万事莽悠悠,我歌此诗闻者愁。
水色风光近使君,浥尘轻雨逐车轮。
暂来不宿宜无恨,多少行春不到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