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高丈五尚酣眠,心下无愁不管天。
野蔌山肴酬白醑,乾柴净米煮清泉。
不须求仕如藏用,且自烹茶学玉川。
时策短筇松竹下,清閒便是地行仙。
日高丈五尚酣眠,心下无愁不管天。
野蔌山肴酬白醑,乾柴净米煮清泉。
不须求仕如藏用,且自烹茶学玉川。
时策短筇松竹下,清閒便是地行仙。
这首诗描绘了一种超脱世俗、寄情山水的生活状态。"日高丈五尚酣眠",表明诗人在大自然中无忧无虑,沉醉于宁静的环境之中,不受外界干扰。"心下无愁不管天"则进一步强调了这种超然物外的心境。
接下来的两句"野蔌山肴酬白醑,乾柴净米煮清泉",通过对自然食材的描述,如野菜、山果和清泉,展现了诗人自给自足、简约生活的状态。这里的"白醑"也许暗示了一种纯洁无为的生活态度。
"不须求仕如藏用"一句,则表明诗人对功名利禄已经淡然处之,不再追求世俗的荣华富贵,而是选择了隐居的生活,像古代的贤士良将一样,将自己的才华深藏起来。
接着"且自烹茶学玉川"一句,则透露出诗人在山中享受简单生活的乐趣,如同唐代诗人白玉蟾一般,以品茗为乐,体现了一种清净淡泊的心境。
最后两句"时策短筇松竹下,清閒便是地行仙",则描绘了诗人在自然中漫步的情景。"短筇"可能是一根简易的拐杖,而"松竹下"则是一个充满诗意的空间,象征着隐逸生活的宁静与和谐。"清閒便是地行仙"则更深一步地表达了诗人在自然中寻得超脱尘世之乐,这种状态如同行走于大地上的仙人一般。
整体来看,这首诗通过对隐逸生活的描绘,展现了一种返璞归真的哲学思想,以及诗人对于自然、简约和精神自由的向往。
黄芦瑟瑟吴江冷,烟月空濛湿秋景。
脊令对对在原头,来往飞鸣翻瘦影。
何人写此意应殊,生色初疑造化俱。
世情徒解誉名笔,我独临风悲友于。
忆昔同胞将七弟,钟爱先王分一气。
凤雏龙种竟难成,芳草斜阳尽捐弃。
黄金色相玉精神,暂缘谪限留风尘。
不是吾家吝茅土,多应霄汉回星辰。
谫薄嗟余嗣重位,国玺相传恒恐坠。
披图忆弟更思亲,独立乾坤洒清泪。
凿破苍苔地,引来寒溜长。
中有碧荷盘,红莲净以芳。
薰风扇炎熇,赤日回朱光。
披襟坐钓石,高柳阴生凉。
诗成复浩歌,对酒成疏狂。
恣我一朝乐,焉知人事忙。
邀宾时共适,临流飞羽觞。
洒然万虑清,援琴调宫商。
地僻绝喧杂,世事浑相忘。
兹盟幸无爽,终岁来徜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