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29诗句网 欢迎您的访问
当前位置:929诗句网 > 诗词大全 > 《修行颂》
《修行颂》全文
唐 / 慧能   形式: 古风

说通及心通,如日处虚空。

惟传顿教法,出世破邪宗。

教即无顿渐,迷悟有迟疾。

若学顿教法,愚人不可悉。

说即须万般,合离还归一。

烦恼暗宅中,常须生惠日。

邪来因烦恼,正来烦恼除。

邪正悉不用,清净至无馀。

菩提本清净,起心即是妄。

净性在妄中,但正除三障。

世间若修道,一切尽不妨。

常见自己过,与道即相当。

色类自有道,离道别觅道。

觅道不见道,到头还自恼。

若欲见真道,行正即是道。

自若无正心,暗行不见道。

若真修道人,不见世间过。

若见世间非,自非却是左。

他非我无罪,我非自有罪。

但自去非心,打破烦恼碎。

若欲化愚人,是须有方便。

勿令彼有疑,即有菩提现。

法元在世间,于世出世间。

勿离世间上,外求出世间。

邪见是世间,正见出世间。

邪正悉打却,菩提性宛然。

此但是顿教,亦名为大乘。

迷来经累劫,悟则刹那间。

(0)
注释
说通:言语表达通达。
心通:心灵领悟通透。
日:比喻明了、清晰。
虚空:比喻广阔无垠。
顿教:直接、立即觉悟的教法。
出世:超脱世俗。
邪宗:错误的教派或信仰。
无顿渐:教法本质上不分直接或渐进。
迷悟:迷惑与觉悟。
迟疾:快慢。
顿教:直接教导,强调瞬间领悟。
愚人:指理解力较低的人。
悉:全部,都。
万般:各种各样的事物或情况。
合离:聚合与分离。
一:根本、统一。
烦恼暗宅:比喻人心中的烦恼和困惑。
惠日:智慧的光芒,如同阳光驱散黑暗。
邪来:邪念产生时。
正来:正念兴起时。
悉不用:都不执着或依赖。
清净至无馀:达到完全的清净无染。
菩提:觉悟、智慧。
起心:动念、有想法。
净性:清净的本性。
三障:烦恼障、业障、报障,指修行中的主要障碍。
不妨:不影响、不妨碍。
相当:相符合、适当。
色类:各类众生、万物。
离道:偏离正道。
自恼:自我烦恼、困扰。
真道:真正的道路或真理。
正心:正确的思想或心态。
暗行:在黑暗中行动,比喻没有正确指导的行为。
世间过:世间的过错或缺陷。
自非:自己批评自己。
却是左:反而错了,这里'左'表示偏差。
他非:他人之错。
我无罪:我没有责任。
非心:责备或批判之心。
方便:灵活的方法或手段。
勿令彼有疑:不要让对方产生疑惑。
法元:佛法原本。
出世间:超越世俗的存在状态。
邪见:错误的看法或见解。
正见:正确的看法或见解。
打却:摒弃、舍弃。
宛然:明显的样子,这里指自然显现。
大乘:佛教中强调普度众生的教义。
累劫:连续多生多世的时间。
刹那间:极短的时间,比喻瞬间。
翻译
说到通达心灵处,犹如太阳悬天空。
只传授直接的教法,出世以破除邪门歪道。
教法本无快慢之分,迷惑和觉悟速度各异。
学习直接的教法,愚笨之人难以全领会。
言说涉及万千事,最终都归结于一理。
在烦恼的暗室中,应常升起智慧之光。
邪念源于烦恼,正念则消除烦恼。
摒弃邪正二念,达到彻底清净。
菩提本性清净,起心动念便是虚妄。
纯净本性寓于妄想中,坚持正念去除三种障碍。
世间修行道,一切行为皆不妨碍。
常自省过错,如此便符合道的准则。
万物各有其道,偏离道另寻道不可取。
寻找道却不见道,最终只会自我困扰。
欲见真理之道,行为正直即是道。
若无正直之心,盲目前行无法见道。
真正修行者,不挑剔世间过错。
若只见他人错,自身偏颇是真错。
他人之错与我无关,自责方为真有过。
去掉责怪之心,击碎所有烦恼。
欲教化愚昧者,需采取善巧方法。
勿使其生疑惑,菩萨行自然显现。
佛法本存于世间,超脱世间而存在。
无需脱离世间之外,去寻求超脱之道。
邪见属于世俗,正见超越世俗。
摒弃邪正二见,菩提本性自然显露。
这即是直接的教法,也称为大乘佛法。
迷失可能历经多劫,悟道却在刹那之间。
鉴赏

这首诗歌颂的是佛教中的顿悟法门,强调心之本净,通过顿悟直达真理的修行方式。全诗围绕“顿”字,反复阐述了顿教的要义。

开篇即以“说通及心通,如日处虚空”表明佛法通彻无碍,如同太阳普照虚空一般。接着“惟传顿教法,出世破邪宗”指出了这首诗所弘扬的是一种超脱世间、打破邪见的顿渐教法。

中间部分,“教即无顿渐,迷悟有迟疾”揭示了佛教中的顿教与渐教之别,而“若学顿教法,愚人不可悉”则告诫初学者,必须具备一定智慧才能理解和修习顿教。

“说即须万般,合离还归一”强调了言语的重要性,以及一切现象最终归于一的真理。此后,“烦恼暗宅中,常须生惠日”则指出了众生的烦恼如同黑暗之屋,而修行正法犹如阳光般驱散黑暗。

“邪来因烦恼,正来烦恼除”揭示了烦恼的根源及其清除之道,“邪正悉不用,清净至无馀”则表明在达到清净智慧时,对于是非、正邪已无所谓。

“菩提本清净,起心即是妄”揭示了菩提(觉悟)的本质是清净的,而凡夫之心起动即陷入妄想,“净性在妄中,但正除三障”则指出净性虽藏于妄念之中,但通过正道可以除去三种障碍。

“世间若修道,一切尽不妨”表明在世间修行佛道时,没有任何困难和障碍,“常见自己过,与道即相当”则强调了自我反省的重要性,认识到自己的错误与佛法是相符合的。

“色类自有道,离道别觅道”指出了世间万物各有其道,而修行之人却往往迷失方向,“觅道不见道,到头还自恼”则揭示了寻求真理而不能得之的困境。

“若欲见真道,行正即是道”告诫人们如果想要悟到真理,就必须走上正确的修行道路,“自若无正心,暗行不见道”则指出没有正念的人,即使在黑暗中也无法找到正确的路径。

“若真修道人,不见世间过”表明真正的修行者不会执着于世间的错误与非议,“若见世间非,自非却是左”则告诫人们如果执着于世间的非难,那么自己的错误就显得更为严重。

“他非我无罪,我非自有罪”揭示了他人的非难并不影响自己,而自己的过错才是真正需要关注的,“但自去非心,打破烦恼碎”则指出通过放下对外界的执着,可以打破内在的烦恼。

“若欲化愚人,是须有方便”表明如果想要帮助愚昧之人开悟,就需要有适当的方法,“勿令彼有疑, 即有菩提现”则强调了不让他人产生疑惑,只有达到菩提(觉悟)的境界。

“法元在世间,于世出世间”揭示了佛法虽然存在于世间,但却能够超越世间,“勿离世间上,外求出世间”则告诫人们不应离开世间去追寻超然的境界。

“邪见是世间,正见出世间”表明错误的观念属于世间,而正确的观念能够超越世间,“邪正悉打却,菩提性宛然”则揭示了通过打破错误和正确的对立,可以达到菩提(觉悟)的真实本性。

最后,“此但是顿教,亦名为大乘”表明这首诗所弘扬的是顿渐之法,同时也是大乘佛教的一部分,“迷来经累劫,悟则刹那间”则揭示了在长时间的迷失之后,可以在一瞬间达到觉悟。

总体而言,这首诗深入浅出地阐述了顿教的修行要义,以及通过这种修行方式所达到的觉悟状态。

作者介绍

慧能
朝代:唐

猜你喜欢

羃翠庭

群木上参天,清阴并为一。

炎曦无路来,不废风月入。

(0)

闻东湖荷花盛开未尝一游寄郑禹功

言登巾子山,天外入眼界。

呀然城之东,一鉴如许大。

得非所领州,其下临渤澥。

乃知湖浸阔,便觉井邑隘。

朝朝横乌纱,暮暮束韦带。

何曾官事了,秖使人意败。

径须水清泠,一洗胸芥蒂。

昨来放船好,如更宅爽垲。

四围纯浸山,碧玉乱石黛。

兼随郑广文,人境两疏快。

维扬几同僚,独喜此翁在。

只今万红妆,一一倚青盖。

柳阴闲画舫,荷叶绕公廨。

鬓丝禅榻上,句法出蔬菜。

因之双鲤鱼,慎勿欠诗债。

(0)

盘餐到野荠,曳杖闲挑根。

幽人此味熟,俗子谁知津。

微物经品题,便作席上珍。

(0)

食蜂儿有感

蜂儿虽小物,各自有君臣。

夺食已非义,焚巢兹不仁。

杀身缘底罪,作俑定何人。

不惮高论直,宁辞远送珍。

解包颜有喜,入坐齿生津。

海错休前列,山肴且不陈。

其谁心恻怛,为汝鼻酸辛。

愿下孩虫令,恩倾雨露春。

(0)

挽吕惇智直阁二首·其二

历数交游内,公家雅有连。

舍人先即世,驾部复沈泉。

远讣闻今夏,高谈记昔年。

离穷一片影,大似老夫然。

(0)

郡中迎怀玉山应真请雨得之未沾足

悯雨连三月,为霖抵万金。

小垂开士手,足慰老农心。

果欲千仓积,犹须一尺深。

病夫浑不寝,危坐听佳音。

(0)
诗词分类
牡丹 节日 写人 挽诗 惆怅 写雨 题诗 写景 游玩 饮酒 荷花 怀古 咏史怀古 杨柳 登高 悼亡 叙事 除夕
诗人
毛伯温 阎尔梅 刘叉 陈谏 李格非 刘光祖 崔融 呼文如 陈耆卿 曹端 陆树声 吕蒙正 辅广 高珩 董思恭 吴锡麒 宋江 蔡允恭
诗词赏析
名句欣赏

Copyright © 2025 929诗句网

本站提供古诗文赏析及诗词名句翻译。

网站备案/许可证号:备案号-豫25011f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