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径抱幽山,居然城市间。
高轩面曲水,脩竹慰愁颜。
迹与豺狼远,心随鱼鸟闲。
吾甘老此境,无暇事机关。
一径抱幽山,居然城市间。
高轩面曲水,脩竹慰愁颜。
迹与豺狼远,心随鱼鸟闲。
吾甘老此境,无暇事机关。
这首诗描绘了诗人苏舜钦在繁华都市中寻得的一片宁静之地——沧浪亭。通过细腻的笔触,展现了诗人对自然之美的向往和对世俗纷扰的超脱。
首联“一径抱幽山,居然城市间”,开篇即以生动的笔法描绘出一条蜿蜒曲折的小径,它环绕着一片幽静的山林,竟然隐藏在这喧嚣的城市之中。这里运用了对比的手法,将城市的热闹与山林的幽静形成鲜明对比,突出了沧浪亭的独特魅力。
颔联“高轩面曲水,脩竹慰愁颜”,进一步描绘了沧浪亭的环境。高大的建筑面向蜿蜒的流水,修长的翠竹则仿佛在安慰着诗人愁苦的面容。这里的“高轩”不仅指建筑的高大,也象征着诗人内心的高洁与超脱。“曲水”则暗示了水流的悠长与灵动,为环境增添了几分生机与活力。“脩竹慰愁颜”则直接表达了诗人在这里找到了心灵的慰藉,竹子的坚韧与挺拔似乎在告诉诗人,即使面对生活的困境,也要保持内心的平和与坚定。
颈联“迹与豺狼远,心随鱼鸟闲”,进一步深化了诗人与外界的隔绝感以及内心的宁静。诗人远离了城市的喧嚣与险恶(“迹与豺狼远”),他的心如同自由自在的鱼鸟,随风飘荡,无拘无束。这里通过“鱼鸟”这一意象,形象地表现了诗人追求自由、渴望心灵解放的心境。
尾联“吾甘老此境,无暇事机关”,表达了诗人对当前生活环境的满足与对未来的期许。诗人甘愿在此度过余生,不再为世俗的权谋与机巧所累,展现出一种超然物外的生活态度。这不仅是对个人理想的追求,也是对当时社会风气的一种反叛。
整体而言,这首诗通过对沧浪亭环境的描绘,展现了诗人对自然美景的热爱和对世俗生活的超脱,体现了宋代文人追求精神自由与和谐自然生活的理想境界。
我为三衢居,君作番禺行。
君行我方病,岁序仍峥嵘。
岭海未寂寞,斯民则憔悴。
得君镇临之,固可以卒岁。
嗟君盛德后,穷独与我同。
比年数见之,长在寒苦中。
番禺盛宾僚,莫如元帅贤。
君行问安否,道我如昔然。
我齿久已摇,君发日向白。
相逢不相笑,共被老境迫。
周旋三十年,近岁多间隔。
伊昔无事时,日夕望颜色。
此道要琢磨,苦语费思索。
不能如宿心,每负朋友责。
别我宁陵县,随我昭德宅。
所期无二三,可恨已千百。
交游大半死,况值兵火厄。
举首望八荒,无乃天地窄。
凉风吹秋深,江湖动行客。
谁能于此时,出语见肝膈。
胡尘蔽中原,盗贼暗阡陌。
公其无遽行,待我有良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