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篱何寂寞,不似去年秋。
菊带凄凉色,人经离乱愁。
风庭寒影动,霜院晚香流。
客里重阳过,悲歌独未休。
东篱何寂寞,不似去年秋。
菊带凄凉色,人经离乱愁。
风庭寒影动,霜院晚香流。
客里重阳过,悲歌独未休。
这首《对菊》由明代诗人谢榛所作,通过对菊花的描绘,展现了诗人面对秋天的寂寥与离愁别绪的深刻情感。
首句“东篱何寂寞,不似去年秋”以“东篱”这一典型意象开篇,暗指菊花生长的地方,同时也象征着诗人内心的孤独与寂寞。与“去年秋”形成对比,暗示了时间的流逝和物是人非的感慨。
接着,“菊带凄凉色,人经离乱愁”两句,将菊花的色彩与人的内心情感巧妙结合。菊花在秋风中呈现出凄凉的颜色,仿佛映射出诗人经历离乱后的愁苦心情。这里不仅描绘了自然景象,更深层次地揭示了人物的情感状态。
“风庭寒影动,霜院晚香流”则进一步渲染了环境的凄清与寒冷,通过动态的“寒影动”和静态的“晚香流”,营造了一种既静谧又充满哀愁的氛围。风中的庭院,霜覆盖的院子,晚来的香气,这些元素共同构建了一个充满诗意而又略带悲伤的画面。
最后,“客里重阳过,悲歌独未休”点明了诗人的身份——一个漂泊在外的游子,在重阳节这个传统节日里,独自一人,面对着生活的艰辛与内心的孤寂,只能通过悲歌来抒发自己的情感。这一句不仅表达了诗人对家乡的思念,也反映了其在异乡生活的不易与无奈。
整体而言,《对菊》通过细腻的笔触,将自然景观与人物情感紧密相连,展现了诗人面对人生困境时的深沉思考与情感表达,是一首富有哲理性和感染力的佳作。
有酒且莫斟,听我行路吟。
风霜满面尘满襟,古皆然,匪独今。
我劝君,君毋怒,今人行是古人路。
古人一去岂再来,笑杀今人不回顾。
朝行吟,山沈沈,虎狼关隘龙窟深。
暮行吟,木阴阴,江南鹧鸪无好音。
行人莫道行路好,多少行人路中老。
田于何所,南山之南。淮水汤汤,白石巉巉。
我欲从君,道阻且长。中田有庐,南山之下。
既悬我车,亦秣我马。我欲从君,息驾于野。
陟彼高冈,北风烈烈。我山我阿,我陵我阙。
惟尘冥冥,忧心如惙。我欲从君,言采其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