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高过后冷凄凄,独向平原望眼迷。
已是不禁愁又见,一枝残菊夕阳西。
登高过后冷凄凄,独向平原望眼迷。
已是不禁愁又见,一枝残菊夕阳西。
这首诗描绘了一幅秋日黄昏,诗人独自登高远眺的场景。通过“登高过后冷凄凄”一句,营造出一种孤寂与清冷的氛围,暗示了诗人的内心情感。接着,“独向平原望眼迷”进一步强化了这种孤独感,诗人似乎在寻找着什么,却又迷失在无尽的平原之中,这种迷茫与失落的情绪跃然纸上。
“已是不禁愁又见”则直接点出了诗人的愁绪。在这样的环境下,哪怕是一枝即将凋零的菊花,也能触动诗人心中的哀愁。菊花在秋天盛开,象征着坚韧与高洁,但在诗人的笔下,它却成了愁绪的载体,映射出诗人内心的忧郁与无奈。
最后一句“一枝残菊夕阳西”,将画面定格在夕阳西下的时刻,残菊与落日相互映衬,构成了一幅凄美而又深沉的画面。夕阳的余晖给这枝残菊披上了一层金色的外衣,既美丽又略带悲凉,仿佛在诉说着时间的流逝和生命的短暂。
整首诗通过细腻的景物描写,巧妙地融入了诗人的主观情感,展现了诗人面对自然美景时的复杂心境,既有对美好事物的欣赏,也有对时光易逝、人生无常的感慨。
黄茅时节,病恼南来客。
瘦得不胜衣,试腰围、都无一搦。
东篱兴在,手种菊方黄,摘晚艳,泛新刍,谁道乾坤窄。
百年役役,乐事真难得。
短发已无多,更何劳、霜风染白。
儿曹齐健,扶□一翁孱,龙山帽,习池巾,归路从敧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