迢递东楼月,清光似去年。
子应长阒寂,吾亦念亏圆。
性癖从书卷,愁多付酒权。
隔城钟鼓尽,空望泬寥天。
迢递东楼月,清光似去年。
子应长阒寂,吾亦念亏圆。
性癖从书卷,愁多付酒权。
隔城钟鼓尽,空望泬寥天。
这首诗描绘了中秋之夜,诗人站在东楼上,仰望那轮皎洁的明月,思绪万千。首句“迢递东楼月,清光似去年”以景入情,将读者带入一个静谧而遥远的夜晚,月光如旧年的般明亮,营造出一种怀旧与思念的情感氛围。
接下来,“子应长阒寂,吾亦念亏圆”两句,诗人通过假设与自省,表达了对友人的思念以及对月圆人不圆的感慨。这里的“子”可能指的是友人或某种理想化的存在,而“吾亦念亏圆”则直接抒发了对月缺时分的感伤,暗示了人生聚散无常的无奈。
“性癖从书卷,愁多付酒权”则进一步揭示了诗人的内心世界。他将个性的癖好寄托于书籍,试图在知识的海洋中寻求慰藉;面对难以排遣的愁绪,他选择借酒浇愁,这是一种典型的文人解忧方式。这两句不仅展现了诗人的性格特点,也反映了古代文人在面对生活困境时的普遍心态。
最后,“隔城钟鼓尽,空望泬寥天”描绘了一幅夜深人静、万籁俱寂的画面。城中的钟鼓声已消失,唯有诗人独自站立,仰望着浩瀚的夜空,心中充满了对远方的思念和对宇宙的敬畏。这一景象既渲染了孤独与寂寞,又蕴含着对宇宙广阔与人生的渺小的深刻思考。
整体而言,这首诗通过细腻的景物描写和情感抒发,展现了中秋之夜诗人内心的复杂情感,既有对过往的怀念,也有对现实的感慨,以及对未来的期待,是一首富有哲思意味的佳作。
高阳宁得少吾徒,结客青萍日渐孤。
彯组尔应留汉署,下帷人自出江都。
他乡梦里思琼树,明月歌中倒玉壶。
别后迢迢怜尺素,不知双鲤到淮无。
静觉閒居好,翛然野鹤姿。
明时犹未隐,吾道竟何之。
世路交情异,门墙过客疑。
才无鹦鹉忌,心已白鸥知。
乐在形忘处,肥因战胜时。
云霞双草屩,天地一茅茨。
计拙羞称士,途穷岂为诗。
侏儒徒自饱,肮脏尔何辞。
竞进才何有,躬耕力未疲。
秫田聊岁计,瓜地亦恩私。
秋月松杉净,江烟橘櫾垂。
阮庭无俗物,蒋径得幽期。
近市村醪少,经霜涧菊迟。
谁资鱼菽祭,敢望纻衣遗。
稷契身能许,巢由世不羁。
暂时甘土偶,前日见郊牺。
住岳同僧约,寻溪许客随。
知希惟我贵,柱下有馀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