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火运来周岁,四六勿错如初。
水多火少失功夫,胜地方始安炉。
直须认鼎与药,却如鸡子无殊。
内黄外白结凝酥,一颗圆明汞珠。
水火运来周岁,四六勿错如初。
水多火少失功夫,胜地方始安炉。
直须认鼎与药,却如鸡子无殊。
内黄外白结凝酥,一颗圆明汞珠。
这首诗出自《西江月》系列,为唐代诗人吕岩所作。诗中运用了道家炼丹术的隐喻,以水火相济、金木相生的哲学思想,描绘了炼丹过程中的关键步骤和重要理念。
“水火运来周岁”,意味着在一年的时间周期里,通过调和水(象征阴柔、滋养)与火(象征阳刚、燃烧)的力量,达到阴阳平衡的状态。这是一切炼丹活动的基础,象征着自然界的循环与和谐。
“四六勿错如初”,强调了操作过程中的精确性和一致性,即在炼丹过程中,每一步骤都必须按照既定的比例和顺序进行,不能有任何偏差,这样才能保持最初的状态和效果。
“水多火少失功夫,胜地方始安炉”,进一步阐述了水火比例的重要性。如果水过多而火不足,会导致能量的浪费和效率的降低;反之,如果火过旺而水不足,则可能导致物质的破坏而非转化。只有在恰当的比例下,才能在“胜地”(理想的操作环境)中安全地进行炼丹。
“直须认鼎与药,却如鸡子无殊”,这里的“鼎”指的是炼丹时使用的容器,而“药”则指用于炼制的物质。这一句强调了正确识别和使用炼丹工具及材料的重要性,就像对待普通的鸡蛋一样,需要细致且专注。
“内黄外白结凝酥,一颗圆明汞珠”,最后两句描绘了炼丹成功后的景象。内部呈现黄色,外部则是白色的凝固物,如同奶油一般细腻。而“汞珠”则是炼丹过程中产生的精华,象征着最终获得的灵丹妙药,具有极高的价值和意义。
整体而言,这首诗不仅展示了炼丹术的复杂性和深奥性,也蕴含了追求内在和谐、平衡与转化的哲学思考,体现了中国古代文化中对自然规律和宇宙真理的深刻洞察。
蜀妃夜谒紫虚皇,玉凤差参促晓妆。
宴罢瑶台魂未醒,胭脂脸上白云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