冗懒遂成性,人皆笑此翁。
坐依藤架月,行傍藕塘风。
万事溪声外,一生云影中。
自从甘曲枕,不复梦三公。
冗懒遂成性,人皆笑此翁。
坐依藤架月,行傍藕塘风。
万事溪声外,一生云影中。
自从甘曲枕,不复梦三公。
这首诗描绘了一位老者悠闲自在的生活状态,充满了淡泊名利、超然物外的意境。
首句“冗懒遂成性”,点出老者因性情慵懒而逐渐形成的生活习惯,暗示其生活态度的随性与自然。接着“人皆笑此翁”,以旁观者的视角,展现社会对这种生活方式的不解与嘲笑,反衬出老者内心的宁静与满足。
“坐依藤架月,行傍藕塘风”两句,通过细腻的场景描写,将老者的生活日常具象化。他或静坐藤架之下,享受月光的温柔;或漫步于藕塘边,感受微风的轻拂。这样的画面,既展现了生活的闲适与美好,也体现了诗人对自然之美的欣赏与赞美。
“万事溪声外,一生云影中”进一步深化了老者的内心世界。在他看来,世间万物都与溪水声相伴,而他的一生则如同云影般飘渺不定,表达了他对人生无常的深刻理解,以及对自由与超脱的追求。
最后一句“自从甘曲枕,不复梦三公”,以老者甘愿以曲枕为伴,不再梦想官场荣华,形象地表达了他对世俗功名的淡漠和对精神世界的向往。这不仅是对个人生活态度的总结,也是对当时社会风气的一种反思。
整体而言,这首诗通过对老者日常生活细节的描绘,展现了其超脱世俗、追求内心平和的精神境界,体现了明代文人对自然与自我超越的审美追求。
化工出奇变,谁哉执其枢。
山川气忽凝,浑浑一色敷。
大海起雪涛,宛在平地铺。
烟耶果云耶,脚底万顷馀。
漠漠混浓淡,悠悠忘卷舒。
缥渺亘林野,奄忽弥八区。
南北知几阡,东西几陌踰。
谅无町畦隔,亩计安可拘。
身登太素上,清旷聊自娱。
但见三两峰,顶露青芙蕖。
泊然脱世氛,喜与此物俱。
或言近灵湫,疑是龙所嘘。
长飙生树杪,天地廓如初。
墙下红葵,向斜阳、犹开那时颜色。
半捲绣帘,独倚雕阑,泪眼为谁长滴。
九疑烟雾连蓬岛,蜚鱼去、浑无踪迹。
旧游处、空馀满地,绿苔堆积。
百岁真如过客,待落蕊重荣,不知何夕。
镜掩素尘,香歇罗衣,此恨怎生消得。
夜凉月转梧桐影,青灯共、疏萤寥寂。
正憔悴、饥虫又啼暗壁。
问春光,尚馀几许,伤心前夜风雨。
夭桃艳杏都吹尽,兰茝变成荒楚。
春欲去,但渺渺青烟,白水迷津渚。
多情杜宇,有恨血滋宵,哀音破晓,千叫一延伫。
蓬莱路,还是鲸涛间阻,神仙缥缈何处?
琼楼玉殿深留景,不见下方尘土。谁最苦?
瞑色滞、双飞燕子归无主。那堪诉与。
又暗壁残灯,重门转漏,呜咽梦中语。
辨味必以口,未可与言味。
雪味味尤玄,孰解推其意?
味雪味在茶,舌本得深致。
非甘亦非淡,仙境吸沆瀣。
或疑味在梅,疏枝耿窗外。
天花正交舞,幽香忽微至。
又疑味在酒,却寒宜薄醉。
冲然适其适,醇旨若可会。
不然味在诗,思发觉有异。
雪中获神助,逸语夐出世。
寻味入非非,得味自天际。
试约轩中人,冲寒共驴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