钧天奏玉虚,阿母到来初。
分景曾名剑,班龙共驾舆。
长生虽有术,入道惜无书。
何似天人策,明庭对仲舒。
钧天奏玉虚,阿母到来初。
分景曾名剑,班龙共驾舆。
长生虽有术,入道惜无书。
何似天人策,明庭对仲舒。
这首诗是清代诗人弘历所作的《七夕感事六首》中的第六首。诗中运用了丰富的神话元素和道教思想,表达了诗人对于长生不老、神仙境界的向往与追求。
首句“钧天奏玉虚”,以“钧天”象征天界,以“玉虚”形容仙界的纯净与神圣,通过音乐的描绘,营造出一种超凡脱俗的氛围。接着,“阿母到来初”则引入了神话中的角色,阿母可能指的是西王母,她作为仙界的尊贵人物,首次降临人间,增添了神秘色彩。
“分景曾名剑,班龙共驾舆。”这两句进一步描绘了神仙世界的景象,其中“分景”可能是指仙剑,而“班龙”则是指乘坐的龙车,体现了神仙出行时的威严与华美。
“长生虽有术,入道惜无书。”这两句表达了对长生不老之术的渴望,同时也流露出对修道知识的珍视。在古代,修道被视为通往长生的途径,但诗人感叹于入道之难,因为缺少必要的书籍指导。
最后,“何似天人策,明庭对仲舒。”这里将自己与古代儒家学者董仲舒相比较,表达了对能够与天人对话、在明亮的朝廷中与董仲舒这样的圣贤交流的向往。这不仅是一种对知识的渴求,更是一种对道德修养和治国理政智慧的追求。
整体而言,这首诗通过丰富的意象和深邃的思考,展现了诗人对于超越世俗、追求精神境界的向往,以及对知识、道德与治理的深刻理解。
爱春光淡沱,歌吹暖,竹西亭。
正花簇金鞍,香翻雪树,碧酒同倾。
谁将翠帷双卷,拥红妆、临水照娉婷。
缥缈凌波仙子,依稀罗袜尘生。
使君高兴动青冥。
心事怯流莺。
对如画江山,一时豪杰,湖海交情。
自怜鬓华如此,且相逢、一笑惜飘零。
明日河阳客舍,春风柳色青青。
龙沙王气,恒山秀色,德星光动南州。
使君高宴,北山佳处,薰风红闪旗*。
两翼拥貔貅。
骇鼍鸣叠鼓,杖旧惊虬。
一点星飞,画柱得意过边筹。
貂蝉元自兜鍪。
笑闾阎小子,谈笑对侯。
万骑平原,千艘汉水,堂堂小试清油。
宾从尽风流。
喜武同张肄,书漫韩投。
乐事更酬。
醉魂还梦菊
柱石中朝,人道是、汉家真相。
试看取、凤池高步,佩声清音。
世祖功臣三十六,第动合在云台上。
欲暂分、霖雨霈秦川,从时望。
睿思远,谁能□。
空健倒,骊驹唱。
抚一方何似,际天寅亮。
肘后不知金印重,玉堂正要吾军张。
向五云深处望三台,光千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