飞云楼外接飞楼,长夏阴阴古木幽。
依槛静观山鹤舞,撩人谁管乳莺愁。
细看砌草垂书带,权借山花作酒筹。
自笑临池非渭水,太公那肯下鱼钩。
飞云楼外接飞楼,长夏阴阴古木幽。
依槛静观山鹤舞,撩人谁管乳莺愁。
细看砌草垂书带,权借山花作酒筹。
自笑临池非渭水,太公那肯下鱼钩。
此诗描绘了飞云楼及其周边环境的宁静与自然之美。首句“飞云楼外接飞楼,长夏阴阴古木幽”以飞云楼为中心,展现了一幅楼阁相连、夏日浓荫覆盖、古木参天的景象,营造出一种深远而幽静的氛围。接下来,“依槛静观山鹤舞,撩人谁管乳莺愁”两句,通过观鹤舞和听莺啼,进一步渲染了这种宁静和谐的自然情境,同时也暗示了诗人内心的平静与超脱。
“细看砌草垂书带,权借山花作酒筹”则将视线转向楼下的景致,草地上垂下的书带草仿佛是自然界的笔墨,而山花则成了诗人饮酒时的筹码,巧妙地将自然元素融入日常生活之中,体现了诗人对自然之美的欣赏与享受。
最后,“自笑临池非渭水,太公那肯下鱼钩”以姜太公钓鱼的故事为典故,表达了诗人虽身处宁静之地,但并不像姜太公那样寻求功名利禄,而是追求心灵的自由与宁静。整首诗通过对自然景观的细腻描绘和哲理性的思考,展现了诗人对生活的独特感悟和超然态度。
谁谓山水秀,忽登君子堂。
乃知仁智乐,不与冠盖妨。
浓霭万叠碧,悬流百寻长。
列峰映落落,绕溜含苍苍。
气爽变衡霍,声幽激潇湘。
意真景自远,趣逸累已忘。
鸣玉无时续,翠屏终日张。
赏音得虚寂,寓兴成轩昂。
夙昔慕丘壑,迩来倦簪裳。
欣符洗耳愿,遽有寻源狂。
纵目寄历览,挟琴写铿锵。
但疑主人厌,应接殊未央。
我昔坤维滥使权,简池行部属丰年。
盘桓郡驿留单骑,徙倚江亭按七弦。
今愧高贤传丽藻,远闻清思涌寒泉。
置藏巾衍光华甚,不使珠玑只媚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