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步长虹跨碧流。两山浮影转螭头。
付与诗人都总领。风景。更逢仙客下瀛洲。
袅袅凉风吹汗漫。平岸。遥空新卷绛河收。
却怪姮娥真好事。须记。探支明月作中秋。
千步长虹跨碧流。两山浮影转螭头。
付与诗人都总领。风景。更逢仙客下瀛洲。
袅袅凉风吹汗漫。平岸。遥空新卷绛河收。
却怪姮娥真好事。须记。探支明月作中秋。
这首诗描绘了一幅迷人的中秋夜景。诗人通过“千步长虹跨碧流”和“两山浮影转螭头”,展现了月亮与自然环境的完美融合,长虹横亘,仿佛连接了天地,两岸之影在水面上摇曳,营造出一派仙境般的景象。诗人将这种非凡景致交给诗人去领略,这里不仅仅是视觉上的享受,更是心灵上的洗礼。
“更逢仙客下瀛洲”则透露出诗人与神仙共游的意境,瀛洲在古代常被描绘为仙境之所,而这里的仙客,或许就是诗人的理想化身。接下来的“袅袅凉风吹汗漫”、“平岸”,则是对月夜中微风拂面、清凉宜人的场景进行细腻的刻画。
“遥空新卷绛河收”一句,通过对天边星河的描写,再次强化了诗中的仙境意象。这里的“却怪姮娥真好事”,则是对月亮神话的一种调侃,姮娥是古代传说中登月的神女,这里被赋予了好奇和多情的特质,是诗人对于自然之美、神话之趣的一种感慨。
最后,“须记。探支明月作中秋”则是对这份景致和心境的提醒,探支即是细细观赏,而“作中秋”则是将此刻的心情与景色深深铭记,这不仅是一种感官上的享受,更是一次精神层面的洗礼。
八旬今又八,说尚齿,更谁尊。
况赐号司徒,跋封大国,荣及生存。
白麻制词新宠,算一家、四世被皇恩。
七十儿为内相,斑衣笑捧金尊。
近闻迎驾到金门。
亲奉玉音温。
问父子行年,康宁寿考,定省晨昏。
銮坡正须耆旧,道平时、致仕不宜论。
这种灵椿丹桂,天公偏养深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