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阁与云平,超如近玉京。
未须论峻绝,聊用压峥嵘。
看雨诸村白,乘风百里清。
途人岂知此,拍额望丹楹。
高阁与云平,超如近玉京。
未须论峻绝,聊用压峥嵘。
看雨诸村白,乘风百里清。
途人岂知此,拍额望丹楹。
这首诗描绘了一座名为“平云阁”的建筑,其位置之高,仿佛与云端齐平,令人联想到仙境中的玉京。阁楼的高度并未强调其峻峭绝顶,而是以其气势压倒周围的山峰,展现出一种稳重而威严的姿态。
诗人通过“看雨诸村白”和“乘风百里清”这两句,巧妙地运用了视觉和听觉的双重描写,不仅展现了阁楼周围环境的清新与宁静,也暗示了平云阁在自然景观中的独特地位。雨后万物皆白,风过之处百里清朗,这样的景象与阁楼相映成趣,更增添了其超凡脱俗之感。
然而,最后一句“途人岂知此,拍额望丹楹”则以一种略带讽刺的口吻,表达了对平云阁存在感的质疑。似乎在说,那些行走在路上的人们,并不了解这座阁楼的真正价值和意义,他们或许只能仰望其高大,却无法真正领略其深邃之美。这里的“丹楹”,可能指的是阁楼的红色柱子,象征着其显赫的地位和独特的色彩。
整体而言,这首诗通过细腻的描绘和巧妙的对比,不仅展现了平云阁的壮丽景色,也蕴含了对于人类认知局限性的反思,以及对于美好事物被忽视的感慨。
半额微黄金缕衣,玉搔头袅凤双飞。
从教水溅罗裙湿,还道朝来行雨归。
眼波横秀。
乍睡起、茸窗倦绣。
甚脉脉、阑干凭晓,一握乱丝如柳。
最恼人、微雨慳晴,飞红满地春风骤。
记帕折香绡,簪敲凉玉,小约清明前后。
昨梦行云何处,应只在、春城迷酒。
对溪桃羞语,海棠贪困,莺声唤醒愁仍旧。
劝花休瘦。
看钗盟再合,秋千小院同携手。
回文锦字,寄与知他信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