吾不知心外何苦多此身,生老病死殊逼人。
人不识身内何物为之心,情寇意伐不可禁。
无身无所受,无心无所觉。
形形色色愁不愁,杳杳冥冥乐复乐。
此身接古今,此心补天地。
成之固大难,去之亦不易。
万物各具气,三教都有理。
理与气相磨,身心随之敝。
碎镜难求形,薪尽岂生火。
阎浮之外皆有人,盘古以前本无我。
吾不知心外何苦多此身,生老病死殊逼人。
人不识身内何物为之心,情寇意伐不可禁。
无身无所受,无心无所觉。
形形色色愁不愁,杳杳冥冥乐复乐。
此身接古今,此心补天地。
成之固大难,去之亦不易。
万物各具气,三教都有理。
理与气相磨,身心随之敝。
碎镜难求形,薪尽岂生火。
阎浮之外皆有人,盘古以前本无我。
这首诗《短歌行(其十二)》由清代诗人黄人所作,通过深邃的哲思和独特的表达方式,探讨了生命、存在、情感、理与气的关系以及个体在宇宙中的位置。
开篇“吾不知心外何苦多此身”,诗人以自问的形式,表达了对生命存在的疑问,似乎在质疑为何要承受生老病死的痛苦。接着,“生老病死殊逼人”一句,直接点明了生命的脆弱和短暂,强调了时间的紧迫感。
“人不识身内何物为之心,情寇意伐不可禁”则深入探讨了内心世界,指出人们往往难以理解自己的内心真正追求的是什么,情感和欲望的侵扰难以遏制。这种内心的探索,是许多哲学和文学作品中常见的主题。
“无身无所受,无心无所觉”进一步阐述了生命的本质,提出如果脱离了身体和心灵,将无法感知任何事物,强调了身体和心灵在生命体验中的核心作用。
“形形色色愁不愁,杳杳冥冥乐复乐”这一句,以对比的方式描绘了生活的复杂性,无论是快乐还是忧愁,都是生命不可或缺的部分,它们共同构成了人生的多样性和丰富性。
“此身接古今,此心补天地”则将个人的生命与历史、宇宙联系起来,暗示每个人的存在都不仅仅是个人的经历,而是与整个历史和宇宙相连接的。这体现了诗人对于人类在广阔时空背景下的自我认知和定位。
“成之固大难,去之亦不易”表达了对生命过程的深刻理解,无论是成长还是消逝,都充满了挑战和不易,强调了生命旅程的复杂性和不可预测性。
“万物各具气,三教都有理”指出自然界和人类社会都遵循着一定的规律和原则,不同的文化、宗教提供了不同的理解和解释,体现了多元文化的共存和相互影响。
“理与气相磨,身心随之敝”强调了理性与自然法则之间的互动,以及这种互动如何影响个体的心理和生理状态。
“碎镜难求形,薪尽岂生火”以比喻的方式,说明了寻找生命意义的困难,如同破碎的镜子难以完整地反映事物的形状;同时,也暗示了生命的延续和传承,即使旧事物消逝,新的生命之火依然能够燃烧。
“阎浮之外皆有人,盘古以前本无我”最后两句,表达了对宇宙和生命的无限探索,指出除了我们熟知的世界之外,还有其他未知的存在;同时,也提出了关于生命起源的思考,暗示了生命可能存在于更广阔的时空之中。
整体而言,这首诗通过对生命、存在、理与气、个体与宇宙关系的深刻探讨,展现了诗人对生命本质的独到见解和对宇宙奥秘的不懈追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