斯人定何人,游戏得自在。
诗鸣草圣馀,兼入竹三昧。
时时出木石,荒怪轶象外。
举世知珍之,赏会独予最。
知音古难合,奄忽不少待。
谁云生死隔,相见如龚、隗。
斯人定何人,游戏得自在。
诗鸣草圣馀,兼入竹三昧。
时时出木石,荒怪轶象外。
举世知珍之,赏会独予最。
知音古难合,奄忽不少待。
谁云生死隔,相见如龚、隗。
这首诗是北宋时期文学家苏轼的作品,表达了诗人对友谊的珍视和对自然之美的独特感悟。诗中通过描绘竹林中的雅集场景,传递出一种超脱世俗、与自然合一的意境。
"斯人定何人,游戏得自在" 表明诗人对于能够理解自己心灵状态的人充满好奇,同时也表达了一种自在自如的情怀。
"诗鸣草圣馀,兼入竹三昧" 描绘了诗人在大自然中寻找灵感,与草木竹石融为一体的境界。这里的“三昧”来自佛教术语,指的是一种超然物外的禅定状态。
"时时出木石,荒怪轶象外" 则形容诗人在自然中寻找灵感,甚至能够从最不起眼的物品中发现美丽和奇特之处。
"举世知珍之,赏会独予最" 表示诗人认为世人都能认识到友谊的宝贵,但真正懂得欣赏这份情谊的人却很少。
"知音古难合,奄忽不少待" 强调了能够相互理解和共鸣的情感是多么珍贵和罕见。
最后两句 "谁云生死隔,相见如龚、隗" 则用历史上著名的忠诚朋友龚自珍与隗永和来比喻,即便是在生与死的界限下,也要像他们那样坚守友谊,保持不渝的关系。
整首诗通过对自然美景的描绘,以及对人世间难得的知音之情的赞美,展现了苏轼超脱物外、追求精神自由的个性。
翩翩青田鹤,皓皓玉雪衣。
一朝养初成,奋翼升天衢。
回旋溯寥廓,日共鹓鸾嬉。
虞人挟诈术,伺我潜发机。
我飞适中此,毛羽半摧颓。
仓皇堕山泽,雁鹜每见欺。
天寒稻粱少,岁晚恒苦饥。
偶因条风发,载我西南隅。
西南万里外,道梗俦侣稀。
虫鱼岂不足,所恨非故栖。
延颈望云路,肃羽何时归。
秋风萧萧兮雁南归。草木摇落兮夕露沾衣。
明月皎皎兮照我帷。蟋蟀在壁兮吟声悲。
蹇予山中之人兮猿狖与居。
怅独处此兮情莫能娱。怀佳人兮路修阻而莫随。
涉川无梁兮登山无车。
岁冉冉其逾迈兮曷云能来。
回念昔者之欢会兮今焉别离。
爱而不见兮使我踌躇。
在昔黄金台,与子初周旋。
萍逢忽相失,不见垂十年。
昔为礼曹官,今摇庆阳鞭。
常闻太华峰,峻绝峙中天。
雅志在登陟,矫如孤鹄鶱。
适来南海旁,问讯沧洲廛。
语旧未终日,栖栖有所牵。
丈夫重出处,富贵如浮烟。
行则为在田,止则为在渊。
劳劳夫何为,赠子千金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