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色留墙角,晨光隐市楼。
山人方转枕,游子已乘辀。
鸡唱催晴旭,林霖湿弊裘。
回头看朝市,应不似林丘。
月色留墙角,晨光隐市楼。
山人方转枕,游子已乘辀。
鸡唱催晴旭,林霖湿弊裘。
回头看朝市,应不似林丘。
此诗描绘了清晨从进贤出发时的景象与心境。首句“月色留墙角”,以月光残留于墙角之景,营造出宁静而略带凄凉的氛围,暗示夜晚即将过去,黎明即将到来。次句“晨光隐市楼”,晨光初现,却未能完全照亮市楼,表现出黎明前的朦胧与神秘。
接着,“山人方转枕,游子已乘辀”两句,对比山中隐士和远行游子的不同状态,山人可能正准备迎接新的一天,而游子已经启程上路,表达了对两种生活方式的思考与感慨。
“鸡唱催晴旭,林霖湿弊裘”描绘了鸡鸣催促着晴朗的曙光,而旅途中,林间的露水打湿了行人的破旧外衣,既展现了旅途的艰辛,也蕴含着自然界的美好与生机。
最后,“回头看朝市,应不似林丘”表达了诗人对即将离开的都市生活的回顾与反思,与向往自然山水的情感交织在一起,流露出对简单自然生活的向往和对复杂都市生活的某种厌倦或疏离感。
整体而言,这首诗通过细腻的景物描写和情感表达,展现了诗人对自然与城市生活态度的对比与思考,以及对宁静与自由的追求。
女贞之木木有节,种向新池双石阙。
千秋石上名不灭,问年三七下弦月。
女者朱,妇者胡,夫者谁,癯而儒。榴花红,缝嫁襦;
菊花黄,药满盂。
灵药返魂魂不起,菊花一夜抱香死。
下弦月,照流黄,舌端血化青莲光。
都人士女啧啧赞叹,佥曰宜褒扬。
小吏陈书、大吏上章,言之天子旌其乡。吁嗟乎!
广长舌,开法界,惟妇之舌长是戒。
谁知巾帼有常山,三寸舌前万灵拜。
天倾地陷石不坏,君不见女贞之木木有枝,峨峨双阙标新池。